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

用户头像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杨晓彤发布于:2022-05-23 12:18:24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 这是百年党史长卷极具标志性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文艺划时代的耀眼坐标: 80年前,*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指明正确方向,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有了前行明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新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同行、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奋力书写民族复兴壮阔史诗。 从延安出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打造了一座长12米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参会者大合影墙。巨幅黑白影像中,一个个朴素而振奋的面庞,定格了时光。 1942年的中国,正值民族生死存亡关键时刻。这一年5月举行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的发展轨迹。 *同志主持召开了由文艺工作者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艺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参会者、作家刘白羽后来形容:“我甚至感到整个世界的重量此时都凝聚在中国的西北高原和这一片黄土地之上,凝聚在这会场里每个人的心上。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到人民中间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战前线,深入农村、部队、工厂,创作了一大批代表“延安文艺”的作品: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荷花淀》,民族歌剧《白毛女》,民歌《东方红》《翻身道情》……直到今天,这些红色经典仍给人启迪。 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历史翻开新的一页。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和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锚定价值航向,擘画中国文艺发展宏伟蓝图。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 相隔72年时空,两次文艺座谈会遥相呼应。 一样的群英荟萃,一样的畅所欲言,一样的心系人民,一样的家国情怀。两次座谈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成为中国文艺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 沿着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之路踔厉前行,开启伟大复兴的文艺新征程,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 高亢的陕北民歌、欢快的安塞腰鼓与悠长浑厚的呼麦,交织回荡在陕西延安。2022年5月20日,内蒙古乌兰牧骑来到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为当地百姓演出,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60多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曾不止一次为他们点赞,并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