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就

用户头像
来自广东海洋大学-吴梓彦发布于:2022-02-17 09:44:23

 瓣瓣同心,“一起向未来”

  ——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成就

  俯瞰位于北京的国家速滑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马鞍形编织索网为屋顶,22条“丝带”状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四周,“冰丝带”的美称由此得名,与一旁的“鸟巢”“水立方”相映成趣。

  屋顶索网结构使用的钢索,产自河北;组成“丝带”的曲面玻璃,诞生在天津的工厂;场馆内部的混凝土看台板,来自北京的企业。“冰丝带”自落成之日起,就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名片镌刻在北京中轴线上。

  2019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强调:“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如同在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3个赛区火炬台上跃动的奥运圣火那样,北京冬奥会筹办和举办过程中,一条条交通线路、一项项工程建设从蓝图变为现实,让京津冀发展的脉搏同步跳动。

  再过几天,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8周年。8年间,三地发展跑出“加速度”,描绘出一幅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如今,乘着北京冬奥会的春风,京津冀携手一起向未来。

  轨道交通“一张图”

  从空间一体到时间“同城”

  以冰雪蓝为基调的涂装,舞动的白色飘带,点缀若隐若现的雪花和运动元素——进入“冬奥时间”,连通北京、延庆、张家口3个赛区的京张高铁动车组车身,换上“瑞雪迎春”的新装。

  从北京清河站登车,26分钟抵达延庆赛区,前往位于张家口市的崇礼赛区,只需65分钟。预计整个冬奥会运输服务保障期间,京张高铁将运送运动员、工作人员和持票旅客达20万人次。

  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张家口到北京的出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正式进入京津冀“1小时生活圈”。

  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区域协同最直观的体现。2015年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提出“四纵四横一环”的交通重点线路图,将华北平原打造成一个大棋盘。

  今年是“轨道上的京津冀”提出的第8个年头。8年间,京张高铁、京津城际延长线、京雄城际铁路、京哈高铁相继通车,逐步连点画线成网,基本形成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布局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9个京津冀规划机场全部投入使用,京冀共建共管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也全面启动。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长远来看,京张高铁的开通将为张家口带来人才、技术和资金,对河北全省的经济聚合和协调互动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研究中心主任陈璐认为,“这些地区得以更积极地参与首都经济圈的分工和协作,借力北京聚合发展能量,形成整体优势,与北京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圈。”

  公共服务一体化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崇礼区人民医院的升级改造工作提上日程。2018年9月,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崇礼区人民政府、北医三院共同签署协议,采取“人财物全托管”合作模式,由北医三院全面接管崇礼区人民医院,成立崇礼院区,打造以运动创伤为特色的诊疗中心。

  近年来,以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京张两地不断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北京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支援张家口赛区,不仅带动当地医疗综合保障水平的提升,还辐射到整个华北地区。院区航空直升机救援可以覆盖华北地区约200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1.5小时内完成*。

  赛后,作为区域医疗保障中心,北医三院崇礼院区还将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持续造福当地群众。崇礼院区院长敖英芳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旨在打通健康中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群众家门口的医院水平提高了,让他们不用有大病必须往北京跑。”

  除医疗服务外,张家口的通信设施、住宿餐饮、教育等多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逐步与北京接轨,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2020年6月,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助力北京冬奥场馆实现奥运史上首次100%清洁能源供电,每年可向北京地区输送约141亿度清洁能源。

  借5G服务冬奥会之机,张家口市新建189个通信基站,实现冬奥赛区及城市大部分区域的集群通信室外覆盖,以及张家口市区、崇礼城区及冬奥核心区、冬奥相关连接道路5G信号全覆盖。“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产业协作“一盘棋”

  山区小城端起“雪饭碗”

  109枚——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历史上产生金牌数最多的一届;51枚——张家口赛区是三大赛区中产生金牌数最多的一个。这51枚金牌,将全部诞生于张家口市崇礼区,一个位于阴山山脉东段和燕山余脉交接地带的小城。

  拥有7家大型滑雪场、169条雪道的崇礼,旺季每日接纳近2万名游客。仅2018至2019年雪季,就实现旅游收入20.5亿元,成为驰名中外的滑雪胜地。

  然而,崇礼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达16.81%。

  崇礼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一条马路尽是坑,一个警察两头盯;百货商店一个人,蔬菜门市一捆葱;十字路口一盏灯,十五瓦灯泡照全城。”

  奇迹般的变化,始于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启动。以冬奥会为引领,崇礼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当地每5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如今直接或间接从事冰雪产业和旅游服务人员达3万多人,其中脱贫人口9000多人。冰雪产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支撑。

  “冬奥会带给当地乡村的变化,不仅是硬件上的,更是观念、思想、方法上的。”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表示,在冬奥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当地群众不断参与进来,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接触,互相了解、学习和成长,提升自身工作能力。“这些无形资产,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冬奥会带来最宝贵的财富。”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