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滑冰配乐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用户头像
来自广东海洋大学-唐苑雅发布于:2022-02-15 20:57:54

花滑配乐,从无到有

      有“冰上芭蕾”之称的花样滑冰,作为比赛项目加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已有一百多年,是冬季奥运会最受瞩目、观赏性最高的项目之一。作为一种将力量、速度与美相结合的高雅运动,它还涉及造型设计、舞蹈展现、音乐编排等众多因素。其中,音乐的选择与剪辑对于整体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音乐是演绎花滑的灵魂。有了音乐,在花滑赛场上,我们不止能看到运动员高超的冰上技艺,还能听到悠扬婉转的舞蹈配乐。花样滑冰最早起源于我国,清代是中国古代花样滑冰的“黄金年代”。彼时,满人将传统民俗之一的冰嬉带入关内,比如努尔哈赤就是出了名的冰嬉好手。冰嬉在清初便被定为“国俗”,每年冬天皇帝都会举办冰嬉比赛。

      现代花样滑冰大约于18世纪中开始以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出现于英国,后陆续流行于欧美各国。国际滑冰联盟于1892年在瑞士成立,并制定出该项目的比赛规则。1908,花样滑冰被列入奥运会项目。
最早的时候,花样滑冰是“默剧”演绎,没有配乐。直到1932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花样滑冰才首次与音乐“牵手”。不过,当时没有选曲,是循环演奏同一支曲子为所有选手伴奏。此后,选手们逐渐获得更大的音乐选择权,但比赛音乐选材范围还是非常严格,一度只限于乐器演奏,即使有人声演唱也不允许出现歌词或单词。

      但从1997-98赛季开始,国际滑联决定冰上舞蹈项目可以使用有歌词的音乐。尽管单人和双人滑规则并未放松,裁判们也并不总是惩罚违规行为。2012年,国际滑联投票通过,包含冰上舞蹈,男单,女单和双人滑的四大项目里,可以使用有歌词的音乐,并于2014-2015赛季正式实施。规则的放宽,不仅让选手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关注花滑比赛。至于那些在比赛中出现的音乐,在社交网络上的点击率和曝光量也会飙升。

古典音乐,花滑选曲的主流

      每位花滑运动员舒展身姿在冰上起舞之时,配乐不仅仅是节奏与动作的衬托,更展示了每场花滑的风格、主题与审美。在目前的花滑赛场上,使用的配乐风格迥异,有深邃恢弘、浪漫抒情的乐曲,也有体现民族特色、异域风情题材的音乐。经常被使用的配乐有芭蕾配乐、歌剧选段、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音乐剧、爵士以及电影配乐等等。而配乐的选择,是一个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面对的挑战。从确定音乐,理解音乐到编辑音乐,教练员和运动员如同艺术家一样在精心雕琢他们的作品。最后,运动员通过肢体语言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将观众带入充满激情的艺术殿堂。

      当然,花滑运动员的选曲需要与个人风格和动作编排相符合。因此,经典音乐剧的经典选段、古典乐以及经典影视剧的配乐最常被使用,是主流选择。
      主要是因为音乐剧、古典乐曲目选段大多有故事性、有流传性,比较耳熟能详、易于观众接受,符合花滑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演绎故事的要求,也利于选手得到更高的节目内容分。从1932年开始,最受欢迎的花滑配乐,几乎都是来自大热的音乐剧和影视作品,尤其是号称音乐剧“四大名著”的《猫》《悲惨世界》《西贡*》和《歌剧魅影》,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歌剧魅影》在2014-2015赛季还出现了“撞车”,连羽生结弦在内的多位男单选手都选了《歌剧魅影》。《卡门》由于和不同年龄、性别的选手适配度都很高更是被多次使用。

      随着花样滑冰选曲规则的不断改进,选曲范围不断扩大,允许选用流行音乐,撞曲几率减小,也相对降低了演绎的难度。

     尤其是2014赛季起对人声与歌词的解禁也能够帮助加强音乐的渲染能力,带给观众更新鲜的体验与享受。比如,羽生结弦在2018平昌冬奥上夺冠的《阴阳师》,梅娃演绎的《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金博洋选择的《卧虎藏龙》等。

      当然,不管用什么音乐,一套顶尖的花滑节目应当是一个整体,其艺术表现力感染力蕴含在每一个肢体动作、每一个音符中,它们是连贯的、高度交融的。它所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段连绵的情感,它的力量从表演者的灵魂中流淌出来,穿透动作的表面,直达观众的心底。
至于技术,则是表现艺术的手段,也是为了竞技体育的评估设立可量化的标准,是为初学花滑者奠基。它固然重要,但是却抵不过艺术对于观众的吸引力。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