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
1622111陈欣怡
组员:
1622102刘晨
1622103袁瑜含
1622104季佳艺
1622105林晓雯
1622106叶诗韵
1622107陈懿斐
1622108俞思怡
1622109黄金莉
讨论时间:02/11/2017 6:00-7:30 pm
相关讨论:
- 简述你对科创中心城市的理解。
- 上海目前建设科创中心城市的成果有?
- 身为大学生对上海目前建设科创中心城市有什么想法?
组长:
1622111陈欣怡
组员:
1622102刘晨
1622103袁瑜含
1622104季佳艺
1622105林晓雯
1622106叶诗韵
1622107陈懿斐
1622108俞思怡
1622109黄金莉
讨论时间:02/11/2017 6:00-7:30 pm
相关讨论:
我认为科创中心是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对其它区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科创中心具有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丰富、创新产业发达和创新环境优越等特征。
科创造就更加优秀的发展!
科创中心城市,需要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科创中心是冒尖的,是创新型城市中的尖子,关键在于对外部有影响。
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概念最早于2000年由美国《在线》杂志提出,杜德斌(2015)在借鉴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
在我看来,科创中心城市并不是单一的、只由一个城市来支撑“科创中心”的名头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认为科创中心城市是在一个科创城市群中矗立的。
确实,什么是中心?只实现自身发展不是中心,成为中心,一定要有带动作用、辐射作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也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更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这是习*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三个“牢牢把握”。
三个牢牢把握,必须贯穿始终
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正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功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或核心竞争力的主张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未来的全球城市必然同时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提升综合实力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举措。
要重视科创,发展科创!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新都发生在城市中。未来的科技中心也一定是以城市的形态出现,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功能和核心机制的城市形态,并能够引领城市由传统的生产、制造、和服务功能转向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主的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在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实现城市传统形态和功能的升级换代。
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中国的领头羊之一。
科创中心的五大要素:具备世界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有第三代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国企创新能力、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家
从劳动力驱动、资本驱动、创新驱动到更进阶的生活质量驱动,城市发展的驱动方式正在经历一番轮转。国内不少城市都在朝着创新驱动转型,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有望获得成倍提高。
科创中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持续地产生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2、持续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3、每若干年就要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的企业。4、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汇聚地。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各异,以及评判标准不同,科技创新中心有不同发展模式。
上海位处长江三角洲,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财政上的支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会立意他为科创中心城市。
一位学者说“科创中心是冒尖的,是创新型城市中的尖子,关键在于对外部有影响。”
科创中心城市需要往三个方向努力:面向国家战略所需要的领域创新、对上海产业提升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草根创新、这是国家难以指导
上海要建科创中心,而且是国际领先、有全球影响的。与世界科创中心相比上海差距主要有:一是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创企业;二是缺乏以人才为核心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难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三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四是缺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五是缺乏持续不断产生重大科学发现和变革性技术成果的能力;六是缺乏学术传承和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上海虽然已经是四个中心了,但是想要在世界舞台更进一步还是需要更多的发展。
目前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从四个层面推进。
第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在现有基础上再打造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型大学,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创新源头。
上海有比较好的科技创新基地,有资金又有院校,还有人才,这都是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上海在科技上有基础,承担了很多的重大立项,对创新有前端引导。更重要的是,大金融、大市场、大资本是上海固有的特色,在科技创新放大的阶段,能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企业前来上市,进而获取创新红利。
第二,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上海市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期在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北京市围绕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设计图”,搭建了“架构图”,绘就了“施工图”,已取得显著成效;安徽省预计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框架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京沪皖南北联动合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在全球范围来看,科创中心在区域内也大多不是单中心的。同样的一个大都市带也可以有不止一个科创中心。
在美国西海岸以硅谷为纽带的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都属于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点。
同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提供更专业、更便利的综合服务。
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城市,应当影响两个扇面——对内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对外则是形成国际影响,与各大科创中心互动往来。
上海作为科创中心的创新,应当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引领式创新。其中,最缺的是两类。
其一,源头推动型的创新。上海高校院所云集,但高校院所多了不等于就是科创中心了。“创新其实是一个经济概念,只有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了,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创新。”对高等院校而言,如果研究是将金钱转化为知识的过程,创新就是将知识转化为金钱的过程。
第三,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选择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和临港等6个区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更聚焦的政策,实行更开放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科创中心建设无疑需要人才。最需要的是在商业和学术之间有点跨界纵横的人才。科学家精神其实不是写写论文、发发论文,而企业家精神也绝不是搞搞流水生产、批量生产。人才与环境密不可分。诸大建指出,目前一些观点往往对科创中心的单一因素进行单独讨论,比如人才决定、资本决定、政策决定等。而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简单因果关系,科创中心必定是多因集群、自然而然形成的。
“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三层内涵:一是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要体现出中心城市的优势和功能。
1创新型城市并不等同于科技创新中心——前者是对内部、对自身而言,而后者则必然对外部具有溢出效应。他认为,考量科创中心城市,不仅要考量其本身的科技产出,还要考量其外溢输出量,是否高于其他城市的均值,或在本区域内占有较大比重。“科创中心是冒尖的,是创新型城市中的尖子,关键在于对外部有影响。”
第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话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甚至是很多英语翻译题上。但是短短八个字有力地概括了现在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这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分布全市,可以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助推创新创业种子在全市各处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