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积极讨论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特点。
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各种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作品为载体,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充实感、崇高感和自豪感
文化水平与自信的提高,有赖于人的文化素质的养成。新中国成立前,广大民众基本缺乏受教育的权利,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旧有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大力发展新教育,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其中工农业余教育即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特别是经过持续不断的扫盲,不但广大工农群众获取了文化知识,整体人口素质得以提高,还为此后他们通过知识技术的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奠定了重要基础
所以义务教育的普及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现如今的我们不应仅限于应试教育,要拓宽视野,博学广见。
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漫长的积累与演变,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又要取各国文化所长,弃其糟粕,不断创新融合,使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但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和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化具有社会导向功能,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完全同步的。第二,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其积累的文化财富就越丰厚。而后人总要在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进而创造出新的文化。第三,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要既能吸收别人,又能被借鉴,即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可以求同存异。第四,文化发展具有阶段性。一种文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先进的,而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就可能是落后的,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以保持其先进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而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而要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好,发展好,就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既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感受时代脉搏,体察人心民意,积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传播载体。
文化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决定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质。当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决定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通过改革,发展文化生产力,用改革凝聚人心,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选择。作为改革总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事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结果。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为文化事业单位所关注,而且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会打破束缚文化发展的不合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力,壮大文化产业,完善文化服务,而且将激发人们对改革事业不断推进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培育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都迫切要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到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去,将这项改革作为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与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进展。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本身就是创新与改革的成果,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充分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文化自觉。建设和谐文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更多倡导和谐精神、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文化产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早在1940年,*就提出了新中国的文化纲领,即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旧有文化的改革创新,这不仅使许多原本濒临消失的文化得以保留,还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激发了新的创作热情,涌现了大批反映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新作品,对文化普及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水平与自信的提高,有赖于人的文化素质的养成。新中国成立前,广大民众基本缺乏受教育的权利,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旧有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大力发展新教育,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迅速发展,其中工农业余教育即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特别是经过持续不断的扫盲,不但广大工农群众获取了文化知识,整体人口素质得以提高,还为此后他们通过知识技术的学习改变自身命运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