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踊跃!!!!
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努力认识新常态、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1627124 张志豪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2009年-2014年上半年消费/投资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习*在2013年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说过,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
新常态的第三个特征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化——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将是长期趋势。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当我们说经济新常态开辟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指的是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为我国经济新飞跃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和环境。但把机遇变为现实,还有待我们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任务。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固然显示了面对战略性转折的平常心,“引领新常态”则更体现了面对新挑战的深思熟虑和敢于胜利的勇气。
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放开政府看得见的手,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如改革企业登记制度,前三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所谓的国际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也就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施加的压力。 首先,美国重返亚太(主要表现在军事和外交上),严重影响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安定局面,这样毫无疑问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其次,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领域回归以美元为主导的旧体制, 与我国经济密切相关的亚洲金融的稳定机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货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再次,生态安全建设要求世界各国减少碳的排放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国家义务,这就对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 最后,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也就是“互联网 + ”的环境下,对传统企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对我国的现有的传统产业体系带来冲击。
新常态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或者是超高速增长,转向了一个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2020年以前底线就是6.5%。实际上增速回落是一种经济规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期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面对新常态,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新常态的第四个特征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新常态的第二个特征是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这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2014年11月9日,中国最高领导人习*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时,还要注意各产业间的均衡发展,及时消除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不平衡、债务规模与金融系统完善程度之间的不平衡等,以此保障经济的健康运行。
面对“刘易斯拐点” 的到来, 我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原来高速增长期的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限制。新常态下,要适时调整经济增长结构,一方面,全力推进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解决重大结构性矛盾为突破口,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生产方式转移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 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引领和推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2014年7月29日,*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的第六个特征是,经济福祉由由先富先好型要向包容动向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型;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逐步超过东部地区。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经济增长速度就可能会放缓,要为结构调整腾出空间、留出时间。
从中国语境来理解,“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阶段性新特征;“新常态”中的“常”,则意味着相对稳定,表明中国经济会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平稳发展。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总体基调。“稳”:稳增长、稳物价、稳预期、稳大局;“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二是保持战略定力与平常心。“战略定力”是指,2014年5月10日习*总书记所说的,
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谋划,未雨绸缪。“平常心”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理性、从容地对待“新常态”。
三是保持经济合理发展速度。 新常态不会自然而然实现,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新常态下还是要紧紧扭住发展不放。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一旦形成惯性下滑,要恢复正常水平将非常困难,甚至会付出巨大代价。这就是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所强调的,新常态下保持合理发展速度必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四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学把握质量问题:注重企业效益、注重民生效益、注重生态效益;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
经济新常态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产物, 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指出: 规律不依赖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尊重经济新常态这一规律,积极的适应和引领中国的经济新常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做谋划,未雨绸缪。“平常心”是指,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我们需要保持平常心,理性、从容地对待“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作为微观经济体的所有企业,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