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积极讨论
记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问题, 并指明中国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新常态”毫无疑问是相对于就状态而言的,“新”在于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等和以往相比的阶段性的新特征,还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常”包含稳定、持续的含义,是相对于短期而言的,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进行适时调整并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且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经常性状态”。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开启的重要标志。
中共知名的理论家施芝鸿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战略,以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方面,中国领导人已经营造了“十个新常态”。“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施芝鸿说。
目前中国不仅处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的叠加期,同时也处于房地产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货周期以及固定投资周期的叠加期。这决定了我们依然面临着不少周期性问题。
但是,如何区分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却是大难题。在一个实际与潜在增速都存在易变性的时期,最好的办法就是底线管理,即一方面要守住就业的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守住这些底线,在很大程度上就守住了宏观经济潜在水平的大致区间和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所以,宏观调控一方面需要强调在面对趋势性回落过程中保持定力,切忌草率启动强刺激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底线管理、区间调控”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的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素驱动。 就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和约束,经济效益日益降低,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科技技术形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的依靠要素、投资驱动的企业必须主动转型, 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改革或调整企业机制,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否则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我国经济正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向创新驱动型的经济新常态。 目前,在分配的过程中也考虑到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也就是说这种分配制度对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虽有所减缓但趋于稳定,经济增长质量是上升的趋势。从过去偏重经济总量的增长转向现在和将来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把质量和效益摆在第一位。
2013年12月10日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数次提出“新常态”:“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1627119 陆诗佳
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目前国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梳理国内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研究文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解读、特征揭示、原因探究、机遇解析、挑战剖析和政策取向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对当前全面把握和今后进一步研究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有所裨益。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现有研究呈现实证研究不足、偏重宏观经济层面等特点,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国经济新常态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经济新常态下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研究。
关于经济新常态会有些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讲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说中国经济不行了,一路下滑,我们说这个观点不正确。中国经济现在确实面临着一些下行压力,但是我们有能力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稳定在“中高速”不能叫下滑。
经济新常态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产物, 充分体现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指出: 规律不依赖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尊重经济新常态这一规律,积极的适应和引领中国的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呈现的一种状态,表现为经济相对稳定、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诸多重大转变,与传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以新常态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对宏观政策选择和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在现阶段,要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
也有的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产能过剩不是新常态,产生过剩是旧常态,我们通过改革创新调结构来实现新经济的增长,所以不能把产能过剩作为新常态。
同时,经济常态、非常态和新常态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目前,中国的新常态不同于美国经济的新常态,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进入更加接近市场经济正常状态的表现。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
还有人说,*书记说不以GDP论影响,看来GDP是不是不重要了?我觉得不一定合适,中国要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国梦,需要一定的经济速度作为基础,当然我们不能把经济排得过高,但是不能以经济任意放手,所以稳定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对我们长远的立以来讲非常重要。
通过扎实勤奋的工作,为我行做出突出贡献、建立突出政绩,这是应该具备的基本追求。但“建功立业”不代表急功近利。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会出现在经营管理中打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就会出现欺上瞒下,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就会出现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