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积极讨论!
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
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今后还将持续涌现。
习*提出了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4方面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新常态”一词是习*总书记于 2014 年 5 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 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 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同年 11 月,*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问题, 并指明中国出现经济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新常态”毫无疑问是相对于就状态而言的,“新”在于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等和以往相比的阶段性的新特征,还有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转变。 “常”包含稳定、持续的含义,是相对于短期而言的,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进行适时调整并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并且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经常性状态”。 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开启的重要标志。
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
为了实现调结构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实行常态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能把我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混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周期性的"刺激经济"。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中短期基本建设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永远优先于生产资料生产投资,生产资料生产投资永远优先于消费资料生产投资。
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永远主导消费,只有投资主导下的消费才有可持续消费,只有投资主导消费才有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由于节约有利于积累,积累有利于投资,投资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发展,所以节约、居民高储蓄率有利于经济发展,而铺张浪费、寅吃卯粮不利于经济发展,所谓"消费拉动经济"是个伪命题。
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是统一的,投资驱动和创新、创业、企业技术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不但不矛盾而且内在一致。
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努力认识新常态、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从适应经济新常态的理念角度看,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
由于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长期基本建设投资只能由政府实施,所以政府投资永远优先于民间投资。根据再生经济学原理,只有增量改革才有存量调整,只有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优化旧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转变经济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