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起养生第十二天打卡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叶彩凤发布于:2021-10-23 09:08:34
温里药
点赞 (0) 回复
9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缪鹏宇发布于:2021-10-23 09:40:55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许立发布于:2021-10-23 09:41:43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杨苓发布于:2021-10-23 09:41:43
根据功效的不同,温里药可分为温中散寒药、温肾回阳药、暖肝散寒药和温肺化饮药4类。①温中散寒药。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常用药有干姜、高良姜、红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山柰等。②温肾回阳药。主要用于阴寒 内盛、元阳衰微、下痢清谷、四肢厥冷、冷汗不止的亡阳厥脱证;或肾阳不足、阳痿宫冷、阴寒水肿、五更泄泻等证。常用药有附子、川乌头、草乌头、肉桂、九香虫等。③暖肝散寒药。主要用于寒犯肝经、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等证。常用药有吴茱萸、小茴香等。④温肺化饮药。主要用于寒痰停饮犯肺、喘咳痰稀等证。常用药有干姜、细辛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何叶发布于:2021-10-23 09:42:54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修碧发布于:2021-10-23 09:43:12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曹妍发布于:2021-10-23 09:43:20
温里药(drugs for dispelling internal Cold),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洛绒单真发布于:2021-10-23 09:43:35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张修碧发布于:2021-10-23 09:43:56
附片是乌头块根炮制后的成品,还有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附片的功效主要是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温阳逐寒。 附片的作用是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阳痿、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胡钦文发布于:2021-10-23 09:44:01
温里药有:荜茇 、丁香、花椒、高良姜、小茴香、吴茱萸、肉桂、干姜、附子、礜石、桂丁、山*、八角茴香、母丁香、胡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铭浩亦发布于:2021-10-23 09:44:42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黄蓉发布于:2021-10-23 09:45:58
只要是有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可以叫做温里药,又称祛寒药。药物大部分都是辛温大热之品,注意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所以阴液亏少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里药从西医方面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水肿等。有些还可以用于心力衰竭、休克和其他疾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康小双发布于:2021-10-23 09:46:09
可以温里祛寒,用于以治疗里寒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蒋琴玲发布于:2021-10-23 09:47:15
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代表药物温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湿药)、肉豆寇(理气药)温中止泻:炮姜(止血药)散寒止痛:艾叶(止血药) 温肾:乌药、九香虫、沉香(理气药)、钟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苏艳黎发布于:2021-10-23 09:49:20
温里药(drugs for dispelling internal Cold),以温暖脏腑经络、消除里寒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于小涵发布于:2021-10-23 09:52:32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及心肾阳虚所引起的亡阳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柴鑫发布于:2021-10-23 09:54:30
温里药有荜茇 、丁香、花椒、高良姜、小茴香、吴茱萸、肉桂、干姜、附子、桂丁、山*、母丁香、胡椒、荜澄茄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罗雪发布于:2021-10-23 09:56:36
凡药性温热,能祛除里寒,扶助阳气的药物,叫做温里药。凡以温里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温里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杨惋祺发布于:2021-10-23 09:57:24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罗良俊发布于:2021-10-23 09:57:25
温里药的意思是祛寒、治寒症候的药。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合寒症。温里药适应病症不同,需要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温里药也有增加胃液分泌,加强消化功能,消除消化道沉积,缓解恶心和呕吐等效果。对痢疾杆菌,伤寒,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闫霞发布于:2021-10-23 09:58:03
1.温里药又叫祛寒药,味辛而性温。 2.附子味辛、甘,大热;有毒。在临床考试中最容易考的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同时注意孕妇禁用。 3.附子入药应该煎服,3~15g;先煎,久煎,口尝至无麻辣感为度。 4.干姜性辛、热。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脾胃虚寒,呕吐泄泻的时候可以采用。 5.理中丸中用的姜是干姜。 6.干姜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通常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7.肉桂辛、甘,大热。主要功效为温通经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包富颖发布于:2021-10-23 09:58:31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高廷宇发布于:2021-10-23 09:58:37
附片是乌头块根炮制后的成品,还有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附片的功效主要是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温阳逐寒。 附片的作用是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阳痿、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任洋发布于:2021-10-23 09:59:52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常用药有附子、川乌头、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干姜、高良姜、红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荜茇、荜澄茄、山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赵翌贝发布于:2021-10-23 10:00:13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利雅发布于:2021-10-23 10:00:35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舒星月发布于:2021-10-23 10:01:26
只要是有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都可以叫做温里药,又称祛寒药。药物大部分都是辛温大热之品,注意药性温燥,容易耗损阴液,所以阴液亏少者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里药从西医方面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水肿等。有些还可以用于心力衰竭、休克和其他疾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白梦莹发布于:2021-10-23 10:03:13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长于走脏腑而温散在里之寒邪,温煦脏腑阳气之不足,从而达到治疗里寒证的目的。本章药物的主要功效为温里,部分药物尚有助阳、回阳的作用。 所谓温里,即温热药物能祛除寒邪,以减轻或消除里寒证的治疗作用,又称温里祛寒。根据其归经不同,温里作用又可细化为温中、温肺、暖肝、温肾、温心阳等具体功效。所谓助阳,即补助阳气之不足,主要针对阳虚证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所谓回阳,即收回即将散失的阳气,主要针对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证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又称回阳救逆。本类药物多味辛而性温热,长于走脏腑而温散在里之寒邪,温煦脏腑阳气之不足,从而达到治疗里寒证的目的。本章药物的主要功效为温里,部分药物尚有助阳、回阳的作用。 所谓温里,即温热药物能祛除寒邪,以减轻或消除里寒证的治疗作用,又称温里祛寒。根据其归经不同,温里作用又可细化为温中、温肺、暖肝、温肾、温心阳等具体功效。所谓助阳,即补助阳气之不足,主要针对阳虚证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所谓回阳,即收回即将散失的阳气,主要针对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之亡阳证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又称回阳救逆。本类药物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以冷、凉为主的里寒证。由于里寒证有部位之分,虚实之别,轻重之异,故里寒证又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诸如脾胃寒证,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泻利、食欲不振等。寒饮停肺证,症见咳喘、痰多色白易咯等。寒凝肝脉证,症见少腹、前阴、颠顶等肝经循行部位冷痛等。肾阳虚证,症见腰膝冷痛、*减退、夜尿多等。亡阳证,症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附 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本品辛甘大热,为纯阳燥烈之品。能逐退在内之阴寒,急回外越之阳气,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神农本草经读》)。其性善走,可温一身之阳气,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以益火,旁通关节而止痛。“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本草正义》)。故为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要药。凡心、脾、肾阳虚诸证,及寒凝诸痛等皆宜。附子与乌头 两者同出一物,皆为辛热、有毒之品。长于散寒止痛,善治寒凝诸痛,尤以治寒痹痛剧者为宜。然附子以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擅长,为治亡阳证和阳虚诸证之要药。乌头止痛力优,尚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古方亦常以本品作为麻醉止痛药。【干 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本品辛热燥烈,主入中焦,“专散里寒”(《药品化义》),为温中散寒之要药。凡中焦寒证,无论寒实或虚寒证皆宜。又入心肾经,能回阳通脉,适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入肺经,能温肺化饮,为治寒饮咳喘之要药。【肉 桂】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本品辛甘大热,入肾经。能“益火消阴,大补阳气,下焦火不足者宜之”(《本经逢原》),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能温通血脉,去痼沉寒冷,凡诸病“因寒因滞而得者,用此治无不效”(《本草求真》)。又能引下元虚衰所致上浮无根之火回归于肾中,用治虚阳上浮诸证。此外,与补气补血药同用,“有鼓舞血气之能”(《本草求真》)。【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长于“散厥阴之寒”(《本草便读》),为暖肝之要药,适用于寒邪凝滞肝脉诸痛。又“下气最速”(《本草衍义》),“疏肝气有偏长”(《本草征要》),以肝寒犯胃之呕吐吞酸最宜。兼能温暖脾肾,“燥肠胃而止久滑之泻”(《本草汇》),适用于脾肾虚寒、五更泄泻。【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本品辛香温散,入肝、肾经,能温肾暖肝,散寒止痛,适用于下焦寒凝诸痛,尤为治寒疝腹痛、睾丸肿痛之要药。入脾胃经,能温散中焦之寒,调理脾胃之气,为“温中快气之药”(《本草汇言》),适宜于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吐泻等。【丁 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本品辛温气香,主入中焦。“温中健胃,大有神功”(《本草通玄》)。尤善降逆,“最止呕哕”(《玉楸药解》),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入肾经,能“壮阳道,抑阴邪”(《本草正》),有温肾助阳之功,适用于肾虚阳痿。【花 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本品辛散温燥,长于“行中道以能温中”(《本经疏证》),“却心腹冷痛”(《本草蒙筌》)。凡中焦为患,“证属寒凝,诚为要剂”(《雷公炮制药性解》)。故无论外寒内侵,或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均可运用。内服能驱蛔止痛,外用能杀虫止痒,适用于虫积腹痛,及湿疹、阴痒等。【高良姜】温胃止呕,散寒止痛。【荜 茇】温中散寒,下气止痛。【荜澄茄】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邓朝睿发布于:2021-10-23 10:04:06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本类中药都是温热性质,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及心肾阳虚所引起的亡阳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何春梅发布于:2021-10-23 10:04:36
温里药性偏温热,具有温中祛寒及益火扶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的意义。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泻利、胸腹冷痛、食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阳,以除厥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李小青发布于:2021-10-23 10:06:45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3 4 5 ··· 23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