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起养生第三天打卡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叶彩凤发布于:2021-10-14 07:51:30
清热泻火药的学习总结
点赞 (0) 回复
12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韩沐宸发布于:2021-10-14 08:16:52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适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曾怡发布于:2021-10-14 08:17:02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曾宇发布于:2021-10-14 08:17:26
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知母:质润生津, 善治内热消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干李豪发布于:2021-10-14 08:17:52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清热泻火药类中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心如发布于:2021-10-14 08:17:58
清热泻火药主要有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以及清胃黄连丸等,中药主要包括黄柏、栀子、黄莲、石膏、知母、生地等,适用于高热、烦躁、口渴的人使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曹兴旺发布于:2021-10-14 08:18:47
夏枯草,冬至葫动,厥阴之气,叶绿花白,夏至而枯,头为诸阳,夏至阳极,火极生疮,少阳之合,辛肝苦胆,性寒养肝,滋生木液,清滋妙品,瘰疬鼠瘘,根在肝胆,目珠夜痛,肝液不足,瘿瘤结节,肝胆郁结,头脑胀痛,火气上冲,脚肿湿痹,阴肿湿热,失血不寐,崩带血晕,导阳入阴,高血之证,属有奇效气寒,味苦辛,无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使乙彝席发布于:2021-10-14 08:19:01
清热泻火药: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石膏 清热泻火,除燥止渴;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杨佳湘发布于:2021-10-14 08:19:13
清热下火的药有很多,单味的中药有大黄、黄连、黄柏,还有金银花、大青叶,以及栀子、菊花、丹皮、竹叶、生地等等,这些中药都可以去除体内的火热之邪,对于改善体质有很大的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王纯勇发布于:2021-10-14 08:19:26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肖彤发布于:2021-10-14 08:19:30
清热去火的药有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大黄、黄柏还有一些金银花、菊花、竹叶、生地、丹皮、大青叶等等,都是清热去火的药。但是我们在服用这些药物之前,一定要确定病因,体内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特别是一些实热所导致的一些相关症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符美航发布于:2021-10-14 08:19:53
清热泻火药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性味多苦寒或甘寒。能清气分实热,适用于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能泻脏腑之火,适用于脏腑(肺、心、肝、肾、胃)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马春梅发布于:2021-10-14 08:20:16
性味甘寒或苦寒,清热力很强,具清热泻火之功效。适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清热泻火药常用品种:石膏、知母、栀子、龙胆草和夏枯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徐静发布于:2021-10-14 08:20:48
清热泻火药主要有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以及清胃黄连丸等,中药主要包括黄柏、栀子、黄莲、石膏、知母、生地等,适用于高热、烦躁、口渴的人使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陈月泉发布于:2021-10-14 08:21:26
(一)石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主治病证】 (1)温病气分高热。 (2)肺热咳喘。 (3)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4)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二)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主治病证】 (1)热病壮热烦渴。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 (3)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4)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三)天花粉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主治病证】 (1)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 (2)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 (3)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此外,制成注射液又能引产。 (四)栀子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病证】 (1)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2)湿热黄疸,热淋,血淋。 (3)血热吐血、衄血、尿血。 (4)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五)夏枯草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 (1)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 (2)目赤肿痛,目珠夜痛。 (3)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瘰疬是指民间俗称的“疬子颈”或“老鼠疮”,中医称之为“瘰疬”,西医称它为颈淋巴结结核。 (六)芦根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舌燥少津。 (2)胃热呕哕。 (3)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 (七)竹叶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 (2)热淋,小便不利。 (3)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八)淡竹叶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 (1)热病烦渴。 (2)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3)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九)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热结肠燥便秘。 (十)密蒙花 【功效】清热养肝,明目退翳。 (十一)谷精草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十二)青葙子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刘丹彤发布于:2021-10-14 08:21:48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清热泻火药类中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6F 用户头像
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邓雪发布于:2021-10-14 08:21:59
清热泻火药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急性热病,清热泻火药的代表药物药黄连、黄柏、黄芩、石膏、栀子等,代表方剂有牛黄解毒丸。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覃金华发布于:2021-10-14 08:22:15
清热泻火药主要有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以及清胃黄连丸等,中药主要包括黄柏、栀子、黄莲、石膏、知母、生地等,适用于高热、烦躁、口渴的人使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邱晶菁发布于:2021-10-14 08:22:18
主要清泻湿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症,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主要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性味多苦寒或甘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毛玉龙发布于:2021-10-14 08:22:44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本类药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服;热病易伤津液,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阴津,故阴虚津伤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尤须明辨,不可妄投;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孙延发布于:2021-10-14 08:23:32
本类药大多药性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多入肺、胃、心、肝、大肠经。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1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覃金华发布于:2021-10-14 08:23:47
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知母:质润生津, 善治内热消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2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代嘉禄发布于:2021-10-14 08:24:53
清热泻火药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清热泻火药概念 性味甘寒或苦寒,清热力很强,具清热泻火之功效。适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3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邓嘉昊发布于:2021-10-14 08:25:01
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知母:质润生津, 善治内热消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4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计明青发布于:2021-10-14 08:25:43
清热泻火的中药有穿心莲、大青叶、黄芩、野菊花、栀子、龙胆草等;使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最好是通过医生诊断后、对症治疗、效果会更好。另外还可以吃一些清热下火的中成药,例如清火栀麦片、清火片等。另外还需要注意饮食,不能吃辛辣刺激性、肥腻的食物。生活上要按时休息、多喝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5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雷坤伦发布于:2021-10-14 08:26:09
紫苏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理气安胎、解瘀泄毒的功效。因为紫苏辛散性温能够解表散寒,发汗力较强,用于外感风寒出现的表证,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6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米色木只磨发布于:2021-10-14 08:26:14
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长于清泻肺胃实火。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7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雷坤伦发布于:2021-10-14 08:27:07
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清热泻火药类中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盛的病证,故称为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适用于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适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使用清热泻火药时,若里热炽盛而正气已虚,则宜适配补虚药,以扶正祛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8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高馨发布于:2021-10-14 08:27:14
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9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赵翼发布于:2021-10-14 08:27:14
清热泻火药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适于急性热病和部分内脏热盛及暑热证的药物为清热泻火药。适应症:烦、渴、高热、大汗、谵语、狂躁、脉洪实,苔黄。注意:体虚有里热者须配合补益药。脾虚慎用。石膏:大辛大寒,外散内清,长于清泻肺胃实火。知母:质润生津, 善治内热消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0F 用户头像
来自西南医科大学-柏开燏发布于:2021-10-14 08:27:53
清热泻火药有: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青葙子等。性味多苦寒或甘寒。能清气分实热,适用于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能泻脏腑之火,适用于脏腑(肺、心、肝、肾、胃)火热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