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观看了影视剧《跨过鸭绿江》,每个志愿军表现出的超人的意志和信念,我被感动,引发我深刻的思考。从个体生理极限角度,从武器装备水平角度,朝鲜战场的敌我实力,更像以卵击石。但战争的结果,却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志愿军们用生命创造的奇迹,更是美国人至今没搞懂的根源在哪里呢?
例如:剧情中美军的狙击手参军目的是给战死的弟弟报仇。战争就是死亡为代价的这个事实,在这个狙击手内心是否认的,或者准确说战争带来的死亡,他们认为只能是属于除己以外的人,对此次战争的感受更多是个人情感和个人需求。
再例如:志愿军的每个战士,包括狙击手陆乘风,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这些普通平凡的战士,他们参军目的从来不是为了个人范畴的需求和情感,而是作为军人的职责:保家卫国。“保家卫国”的信念是高于个人,高于私人家庭,早已不是个人意识层面了。已经达到了集体意识、集体情感、集体需求层面,即“去个体意识化”。如此的内心效应,自然会淡化个人恐惧感,淡化个人感知觉引发的任何程度不适感,因此才能出现:极寒天气下在雪地埋伏一周,创造奇迹的长津湖战役;才能出现被火焚身也可以纹丝不动,牺牲自己保全部队埋伏任务的邱少云等等。
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个人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解决人际关系,当然是关注个人情感需求层面进行思考、处理最终解决。
民族情怀是集体意识下的,高于个人情感的集体情感。战争是国与国的对抗,具体呈现的战役又是士兵之间的人与人的对抗,因此,士兵是国家的化身,士兵个体情感需要升级为国家民族的情感才能匹配士兵的身份,才能真正履行代表国家的职责。
民族情怀高于个人情感。带着民族情怀的志愿军战士,与仅仅个人情感的美军士兵,必然是天壤之别,也必然弥补了武器水平的差距,也必然创造了战争中的一次次奇迹。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