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不拘一格,多姿多彩。历史上,福州有一类很特殊的民居古厝,它既不是道观、寺庙式的宗教场所,也不属于个人或家族的宅院,但其建筑规模气势恢宏,建筑装饰富丽堂皇。它就是福州古厝中的会馆。
会馆建筑,堪称中国古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建筑精华的体现。所以,当人们面对一座座会馆时,常常惊叹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非凡成就。其实,会馆的魅力,更在于其迎面扑来的浓浓乡情和难以化解的悠悠乡愁。
会馆,产生于明代的京城,是各地在京生活的官绅捐资兴建的大宅,为家乡来京应试的学子寄宿暂住之所,平时也作为官绅聚会、娱乐、暂住场所,人称“科举会馆”“官绅会馆”“试馆”,农、工、商等非士人不能入内,代表了社会上层同乡利益和权势。
古时,交通极不发达,人们出行及货物运输均靠牛马车、小船和肩挑背驮、步行等较古老的方式,费时几天甚至几个月方可到达目的地。会馆,这种便于旅居异乡人聚集、交流以及物资交流中转的公共场所,让众多商业人士情有独钟。常言道,有钱好办事,于是身在异乡且财力雄厚的商人便召集同乡同业共同出资,在京城及各中心城市兴建众多的商业处所——商业会馆。
闽都自古为八闽首府,是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中心。早在汉朝,就已开通了海上贸易航线,境内江河纵横,直达东海。故很早就已成为我国南北物资交流的中转站。明清时期,闽都资本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贾云集,于是旅居闽都的各行业外乡人纷纷集资兴建会馆。受闽都宗教、习俗等文化影响,闽都会馆常与祠堂合二为一,与民间道教祠庙建筑相仿。会馆建筑包罗万象,建有大殿(祭堂)、戏台、客栈,并兼具仓储、牙行等功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会馆,就是一个微缩的江湖社会。
商业会馆一个主要的功能是*、各地方的土特产品经营的中转站。所以会馆内常年居住着大量商帮流动人员和服务于会馆的常住人员,以及外埠来的游学人员。他们都是外乡人,时间一长便会思乡怀亲。于是,逢年过节,各地商帮总是花大价钱从家乡请来戏班,在会馆内的戏台上上演各具地域特色的戏曲。如*馆上演潮剧、安徽会馆上演徽戏、江西会馆则上演弋阳戏等等。绕梁的乡音,让异乡客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气氛中聊解思乡之愁。
闽都商业会馆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商帮在闽都兴建有六七十座会馆。现今保存下来的,包括遗址重建、迁址重修的尚有 20 座左右。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