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诗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评论“晋无文章,唯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可见他对晋朝文坛的贡献。东晋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大诗人诞生于庐山南麓的玉京山下。
陶渊明因为家里贫穷,勉强几次进入仕途。他时而出仕,时而辞官。仕与不仕,经常困扰着他。在这困扰之中,酒便成了他一生的陪伴。可以说他是一个酒徒,一个爽直坦荡的酒徒。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八十余天,因不堪上级检查多和迎来送往、繁文缛节等众多礼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辞官。他带着家人从彭泽坐一叶扁舟,飘过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回到故乡星子(今庐山市)。从九洪桥(现彩虹桥一带)沿长虹港逆流而上,到达玉京山的家乡时,手舞足蹈高兴的像个小孩。看到美酒已快溢出酒杯,便端起酒杯自斟自饮,寄情于家乡庐岳地道的美酒,怡然自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诗人隐居田园,没有车马纷沓,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官场险恶,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名利杂念。可惜的是,平静的田园生活被一场大火所“吞噬”。二年后,诗人家里发生火灾,房屋都被烧毁,被迫移居到温泉栗里陶村。
与大诗人陶渊明同时代的高僧慧远,于东晋太元六年(381年)路经庐山,被庐山 的环境所吸引并定居下来,在江州刺史桓伊的帮助下,筹建了庐山东林寺,开始了长达三十年的弘佛讲经岁月,拉开了佛教中国化和中国佛教化的历史序幕,创建了口念“阿弥陀佛”四字真经即可往生阿弥陀佛主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理论和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使庐山成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和阿弥陀佛的道场。《高僧传》第六卷记载:西域诸僧亦“咸称汉地有大乘沙门,每至烧香礼拜,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使庐山成为东方圣山,以“庐岳”之名远播西域。
陶渊明隐居温泉栗里陶村后,与慧远等圣贤交往更为方便和频繁,此段引出陶渊明与慧远的交往故事和指出当时文人墨客称庐山为庐岳,、、、
陶渊明归田后先后居住于玉京山、栗里陶村。两地相距约13里,座落在两地中间的便是庐山有名的酿酒村——温泉东山村,该村以酿造东山糯米酒远近闻名。
东山村既神秘又独特。它东依东牯岭,面临鄱阳湖,背靠庐山。就在这一狭小地带,群山环抱、空气清新、气候温润、名泉遍布,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从秦汉开始,当地村民就发现了利用庐山清泉、鄱湖稻米酿酒的天机。庐山地处神秘的北纬30°附近,现代科学发现,很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发祥地都正好处于这一纬度,也是国际公认的黄金酿酒地带和世界名酒地带。
陶渊明归田的两次选择,都是距产酒地东山村约6里,也许与他方便*东山糯米酒有很大关系。诗人每天随身携带的物品,其中跨腰的酒葫芦是必不可少的。性起一口酒,性起一首诗。 “名句“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陶渊明的诗中,不仅把庐山成为南山,还把庐山称为“南岳”,其在《述酒》中描述“南岳无余云”。由于东山村老吴酿的酒在庐岳地区最为上乘而远近闻名,最受陶渊明喜爱,因此陶渊明便将老吴家酿的酒称为庐岳酒,庐岳酒便流传于世。
有一次,一名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陶渊明正在等候老吴家酿的新酒,刚好煮熟。他随意取下头巾当作漉布,漉完酒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上满是酒星子。但陶渊明毫不在意,就这样接待了郡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葛巾漉酒”。
诗人一边劳作农事,一边饮酒赋诗。酒徒”陶渊明,手上宽裕时非常大方。他遇到高兴的事就一定要尽情喝上一顿作乐,滤好东山村新酿的庐岳美酒,杀鸡款待邻居,与邻居共饮对酌共享快乐。或与左邻右舍对饮,或与同道挚友互敬,或自酌自饮,享受诗酒田园的情趣。真率、坦荡的陶渊明,喝酒“不偷奸”,一杯一杯复一杯,往往都是于客人先醉,一句“我醉欲眠卿可去”,坦荡的陶渊明真是醉的可爱。酒品即人品,陶渊明喝醉后就自己安静地睡觉,不吵不闹,堪称酒品上乘、人品上乘。
(可考虑补充陶渊明喝醉酒在醉石上睡觉饮酒赋诗的章节)
坦荡率真、泰然自得的陶渊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喝几口小酒,哼几声小曲,寄情于山南田园生活;有酒的日子开怀畅饮、把酒言欢,无酒的日子躬耕自资、坦然面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美酒才能飘走沧桑和辛酸。
愿我们在岁月静好中,享一段静谧,品一段悠闲。敬往事一杯庐岳酒,浅笑安然、余生保重。溢一杯暗香,牵一份诗意,踏一路东风,迎接热情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