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感

用户头像
来自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容嘉颖发布于:2019-08-09 11:51:11

      七夕又被之为“乞巧节”、“七巧节”,起源于汉代,本是女子乞求有一身好手艺的节日,每逢七月初六晚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祈求将来会做得一身好的针线活儿,拥有“巧手”,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女红好更容易找到如意郎君,也是祈求自己能够拥有美好的爱情,祈求能够福寿安康。这个节日与女子息息相关,因此七夕节也是女子节、女儿节,是古代的妇女节,不是直接表达爱情的“情人节”。

       后来七夕节的演变与爱情联系密切,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有好多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纯洁美好、忠贞不渝的爱情的追求,银河将牛郎与织女划定界限,阻止了他们相守,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够在鹊桥相见,因此中华民族对爱情有了更热烈的期盼,是牛郎织女的凄楚爱情传说使中华民族对忠诚的爱情更加珍惜备至,是一种民族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银河划定了织女与牛郎的距离,却割舍不断他们的忠贞爱情,相反使这段爱情故事变得更加美好,流传千古。

      七夕节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之“鹊桥相会”的一个“情人相聚”的描述和认定,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情人节文化相比,“七夕节”还缺少严密“考证”,只是人们对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依相伴的一种期盼和情人 相会爱恋氛围的“渲染”。比“七夕节”更有传统文化渊源的情人节当属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三月初三(上巳节)特别是上巳节中的记载更为形象《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蘭兮。”生动描写了春暖花开时男女游春相戏,互结情好的快乐场景!溱水与洧水边,春游的年轻男子与女子,与自然同样春意盎然,手持兰草游玩儿踏青,情感高洁,相互吸引!春季走出家门,就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喜出望外!这与描写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异曲同工!只是对上巳节的描写更为早期。这两个节日都体现出情人寻找伴侣的实际境况,是中国古代情人节的明证。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已是三个“情人节”,到2月14日再过西方情人节,中国人好浪漫!封建礼教下的中国人个人感情也受到层层限制,种种束缚,使自然的性情变得难以抒发,甚至扭曲了人之本性。此种社会环境下,演绎了多少爱情 “千古绝唱”!现代社会,中国人无论有三个还是四个“情人节”,面对如何丰富的情人节文化,我们都应当倡导尊重爱情,崇尚真情,保持爱情的纯粹与纯洁,弘扬中华民族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无论生活是否能实现“朝夕相守”,内心拥有一份真实纯洁的爱情也是生而无憾了!更祝愿更多的人能够寻找到终身幸福,与自己的所爱朝夕相伴,携手到老。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