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雷锋》有感

用户头像
来自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王若雪发布于:2022-02-22 16:21:50
回忆中闪现的总是那个匆忙而活力的身影,而现在见证的是你辉煌而短暂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活过。雷锋,这个中华儿女耳熟能详的名字,有限乃至短暂的生命却热烈真切的存在过,并且始终在活着。 记忆是一个牢笼,而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念及你,你的那些微小却辉煌的事迹记忆总是优先的凸显。记忆是死的,而我们是活的,你的人生经历于我便是记忆,而你的人生经验于我便是印象。这份印象的唯一特性便是善良——自觉地真心付出、自然的真情流露、自序的真挚怜悯。 生命于雷锋,只是载体;人生于雷锋,方是存在。他真正的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记得保尔柯察金在生命垂危之际这样的诉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而雷锋完全有资格并自豪的呐喊着“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世界上更为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但是我不得不说但是,我们呢? 且不说我们怎么的去实行善举,就是脑海的相信都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它悲屈的蒙上灰尘,我们依旧是放任自流。你真的以为你放逐的是所谓的善念吗?你放弃的是你自己。当“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人们固守的准则,甚至潜移默化为一种社会风尚,这就只能承认是社会的可怜与可悯了。而这社会的悲哀就来源于人们的不去相信,不相信别人,甚至不相信自己。他们不相信心怀善念、手执善行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回报,我只想问问——难道善行所带来的快乐不是最大也最有意义的回报吗?实际上我都难以启齿于善行所带来的回报,但是世界唯有善行所带来的回报是最真实的——这也是雷锋一生虽短暂却无比充实与真实的证明吧。 大学生,这个已经不再那么神圣的名词,无奈的流于平民化。人们都说是社会发展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份滑落,我想说是大学生自我的不加珍视,不再践守着最为简单的准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是并且仅仅是为了工作去完成四年的学业,我甚至不好意思去承认这四年所学习的是学业,因为它显的总是那么可有可无呢。雷锋,这个看来总么是普普通通的青年,却固执的恪守着内心的一份信念——生而为人,奉献自己。 社会上曾来都不缺少话题,而如今的话题总是让我啼笑皆非。“扶不扶老人”、“让不让车座”、“贪污不贪污”......这些曾来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困扰了整个社会,构架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舆论巅峰,真不知道是社会无聊了,还是社会病态了?难道是两者兼有之——我不知道。 个中品味只能是交给社会的大众,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个评判与见证主体,你的每一个所思所作都在影响着社会,如果你认为自己无足轻重。那很为抱歉的是——别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活生生社会人却生硬的社会带的随波逐流了,而随波逐流的后果是每个人都在说,可他就是不做。因为他以为别人会做,那很抱歉,别人还在等待着别人。于是,我们很为自然的成为了社会的奴隶,我们成功的自己的伟大发明——社会所*于鼓掌之间。当沉默的不是大多数的时候,而是全部的时候,可能社会的最后一声回音就是自己的哽咽了。 与其说雷锋这么多年存在着中国,不如说他存在于高高在上的想象之中。人们固执的将雷锋当做精神的标本,将其奉之于天,认为是一个不可以达到的精神巅峰,我只能也必须指出,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难道一个正常人看到风雨中踽踽前行的瘦弱母亲与孩子,不会激起恻隐之心、善良之念吗?在我看来,雷锋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并且永不会真正逝去。他在做的或者说证明的是——生而为人,感激人世。 “向雷锋同志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句口号或者鼓舞吗?我清楚告诉你,这不是口号亦不算鼓舞,这应是也只能是我们的相信——相信有一些相信是不会变的,只要我们生而为人、行而为人。 不要觉得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来支撑,仅仅是你需要自己的相信去保证自己生而为人的资格,而生而为人的资格亦可作为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只要你愿意。 会有人不愿意吗?远方有声音轻轻诉说:“生而为人,不再抱歉。”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