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易受骗群体的主要电信*类型: 一、冒充公检法*;二、涉QQ、微信、邮箱*;三、冒充领导、熟人*;四、网络投资、** 。
一、冒充公检法*
案例:2017年1月,事主王某接到一个自称顺丰快递的电话,对方称王某的快件有违禁品,可能存在个人信息被盗的情况,要求王某报案并通过公安局开具证明给海关来证实没有邮寄违禁品。并称立即将电话转接××市公安局,让警官与王某对话。接着,自称某某警官要求王某提供身份信息进行核实,之后又称王某涉及参与一宗洗钱案,其上级“蔡队长”要与王某谈话。“蔡队长”提供一个网址让王某用自己的身份证号登录,王某登录后发现本人的“逮捕令”。“蔡队长”要求王某上报自己曾经使用过的所有银行账户(包括单位账户)并提供每个账户内的具体存款数额,以便公安机关进行审核。接着,“蔡队长”提供自称“最高检察院”领导“牛总”与王某联系,“牛总”要求王某*单线联系的手机并到旅馆租一间带电脑的房间,上网登录网银和开通“远程协助”,不可与外人接触,最后,在“牛总”的操控下,王某被*分子转走了大量存款。
*分子惯用伎俩:
1.通过“出问题”(快递有违禁品、电话或银行欠费等)引起事主注意;
2.要求事主说出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
3.以参与洗钱/贩毒等*为由,进行恐吓;
4.通过*或者传真向被骗对象出示看似“真实”的虚假“逮捕令”或处罚信息;
5.多个角色,环环相扣,千方百计套出事主银行账户和存款情况;
6.以证明清白为由,通过转入“安全账户”或远程控制事主电脑登录网银等方式进行财产审核。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