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①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
②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
③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间接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 使皮肤和黏膜沾染病菌。
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是指直径>5 微米的含水颗粒,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 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距离小于 1 米的人际接触,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给患者翻身、拍背或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喷出的飞沫中,可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有可能造成感染。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 2 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 2 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具体接触情形如下:
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
2. 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 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
3. 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
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注意什么?
密切接触者应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采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隔离医学观察的期限是 14 天。疑似病例排除后, 其密切接触者可解除医学观察。居家观察期间需与医学观察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并需要了解病情观察和护理要点,掌握正确洗手、通风、防护和消毒方法。
在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的具体建议如下:
1.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可以选择家庭中通风较好的房间隔离,多开窗通风;保持房门随时关闭,在打开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室友相通的房门时先开窗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
2. 在隔离房间活动可以不戴口罩。不随意离开隔离房间,必须离开隔离房间时,先戴好医用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后再出门。佩戴口罩前后和处理用过的口罩后,应及时洗手。
3.尽可能减少与其他家庭成员接触,必须接触时保持 1 米以上距离,尽量处于下风向。其他家庭成员进入密切接触者居住空间时, 应佩戴口罩,离开房间后,需清洁双手。
4.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及口罩丢入专门的带盖垃圾桶内或垃圾袋中。不随地吐痰。
5.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人员的生活用品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分开,如避免共用牙刷、餐具、毛巾、浴巾、床单等,不要共同进餐,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不要共用卫生间,必须共用时须分时段,用后通风并用酒精等消毒剂消毒身体接触的物体表面。
6.家中公用物品及时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或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家庭成员经常触碰的物品进行消毒,如床头柜、床架、门把手及其他卧室家具。至少每天清洁、消毒浴室和厕所表面一次。
7.家庭成员在清洁被密切接触者的分泌物污染的物体表面、衣物或床品时,要戴好一次性手套和保护性衣物(如塑料围裙)。
8.密切接触者的衣物、床单、浴巾、毛巾等,使用普通洗衣皂和清水清洗,或用洗衣机以 60~90℃水和普通家用洗衣液清洗, 然后完全干燥上述物品。将密切接触者使用的床品放入洗衣袋。不要甩动衣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自己的衣服。
9.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密切接触者以静养为主,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充足。心态要平和,不要着急、害怕。保证睡眠充足, 减少上网、长时间看视频等。最好限制在隔离房间进食、饮水。
10.按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通知,每日上午下午测量体温,自觉发热时随时测量并记录。在医学观察期内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及时向村(居)委会或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11.观察期间不得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经医学观察管理人员批准后方可,并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
传染病的隔离期都是根据该疾病的潜伏期来确定的。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至出现临床症状前的一段时间。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为 1~14 天,多为 3~ 7 天。因此隔离期确定为 14 天,即被观察对象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 14 天。目前对密切接触者采取较为严格的隔离医学观察等预防性公共卫生措施十分必要,这是一种对公众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
如何理解疫情防控的“四早”措施?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措施, 简称“四早”。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所以对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可以分为三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要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也是针对传染源管理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进而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包括:
第一章第 12 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章第 16 条规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 27 条规定:对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污物、场所和物品,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卫生要求,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拒绝消毒处理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强制消毒处理。
第三章第 31 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第八章第 77 条规定:任何个人违反相关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疫情防控意识和能力,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之一。“春天的脚步谁也拦不住”,待到疫情胜利之时,小易将与你共赏师大春光!
图文来源: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排版:陈新怡、谷阳阳
审核:林萱
广西师范大学易班学生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