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它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都有着祈福、消灾等主题,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原始先民在端午节,以划龙舟敬神而自娱,舞龙灯祭拜而自乐,因而古代又称端午节为“龙日”。端午节标志性食俗是吃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稻米和竹叶、竹壳、茭白叶等。每年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抛竹筒食物,划龙舟祭龙,其中便有类似今日竞渡的游戏,这便是端午习俗的由来。端午的习俗最初只在长江中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端午节是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隐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