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观后感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阅读这本红色经典书籍,此书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29日至2020年11月24日期间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文献40篇。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可以深入了解学习党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大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这是马克思(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面的一句名言,也从中说明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此书让我系统地知道中国共产党齐心协力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勇敢前行的光辉历程,了解到当为解决人类困惑时提供的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该书使我认识到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重要性,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全力地攻击、丑化、污蔑、胡编乱造,其其根本目的就是想击垮人民,使用心理战术扰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中国并没有被舆论所击倒,而是采取积极进取地方式,成功化解所面对的问题。至此,我感悟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大学生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被任何干扰所诱惑,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在阅读过程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述英雄事迹的篇章。沂蒙六姐妹、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还有焦裕禄同志、王杰、雷锋、*同志、周恩来总理等,还有现代的张桂梅女士、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仁医胡佩兰、好市民方俊明、山区教师格桑德吉等,让我不禁联想到《刑场上的婚礼》的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他们在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以高官利诱都没有屈服,临行前,当众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婚礼的礼炮吧!”这激昂地壮言,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从思想上、精神上让我们敬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应永远铭记于心。
阅读此红色经典书籍后,感触颇深。让我意识到,要大力弘扬各种精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宗旨等,让当代人民更充分地了解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红岩》读后感
在解放战争的后期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为解放全国人民而积极奋斗着;他们在那黑暗的年代中反抗敌人;他们也敢在那悲惨的监狱中用生命与鲜血谱写凄美的乐章--他们就是伟大的共产党人。而对此描绘地最出色的、最有深度的、莫过于《红岩》这本书。
1948年,国民党人在山城重庆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江姐去重庆协助同志们办事,但这时组织里出现了叛徒,江姐、许云峰等人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他们却绝不屈服。最终在革命形势大好之际,敌人们狗急跳墙,十分残忍地将许云峰、江姐等人杀害。但敌人们仍未逃过历史的惩罚!当狱友们从狱中成功逃出时,这一刻,象征着罪恶的血手终于被人民缚住,山城重庆终于迎来了真正的黎明!
在本书中,江姐是一位经常被提起的人,而她也显然是一位合格的、坚定的革命者。她的一句话曾经常在我脑海中盘旋:“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当时,凶残的敌人将竹签钉入她的十指,她却丝毫不惧,傲然宣告。这种精神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俗话说,十指连心,平时在指上裂一个小口都会十分难受,又何况整个钉进去呢?何况在那种环境下,阴森的环境,放光的刑具,心志不坚者恐怕一进去,都会被吓个好歹吧。由此,不仅能看出她的伟大,也能感到成为共产党员需要有多么强悍的意志。这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许云峰,狱中他多次在严峻关头挺身而出,具有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令我记忆犹新的一段慷慨陈词:“我确信,在黎明消失的将不是美丽的山城,而是那些见不得光的鬼魅!雨过天晴,山城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听听,这番话需要的不仅是抗击的决心,更是一种信念坚定的高贵品格的体现!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必胜的信念坚如磐石,任何事物都永远无法将之击碎!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他们如岩石般的斗志,故小说名为《红岩》。这部处处充斥着红色的小说,相信读完它,江姐狱中那面五星红旗会永远飘扬在你的心中!
读《母亲》观后感
《母亲》写于1907年,反映的是俄国1905年的革命事件。当时由于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俄国民众群起反抗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各阶层组成统一战线,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携手合作,共同投入抗争。这一场革命是从彼得堡开始发动,波及全国,沙皇政权差点被推翻,后来革命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播下的火种未曾熄灭,十余年后,终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母亲》这部小说标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在小说中,贯穿全篇的人物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生饱受丈夫的打骂和压迫,丈夫病死后,她在有作为的儿子的影响下,不断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由软弱变得坚强,积极投身劳苦群众的解放事业。而她的儿子巴维尔更是一个有觉悟的先进工人,走在各种斗争的前列,为争取劳苦大众的共同利益,不怕坐牢和流放。巴维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
《母亲》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它第一次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高尔基将时代的主要冲突作为情节基础来描写,开端是阴暗的工人区中一个贫困的家庭的情景,基础是革命运动的产生、扩大和蓬勃发展。小说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工人运动,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同时,它又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这不仅表现为预见未来,展示通向未来的道路,而且表现在作者处处从未来的高度反映现实。在《母亲》中,对未来的浪漫主义向往是与深刻的生活真实性结合在一起的。
在《母亲》这部小说中,巴维尔和母亲是千百万奋起斗争的劳工的榜样。从中我感受到了这部小说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为儿子担心到帮助儿子;由对儿子的爱,开始转变为对革命的爱,在这个过程中,她把自己铸造成一位革命的母亲,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解、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
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有感
今年是建党的100周年,在这个暑假期间,受学校的号召,我阅读了这本红色经典书籍,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诗人魏巍所著的报告文学,最先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 。
这本书主要是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写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的松骨峰阻击战,赞颂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书中主要讲了三个故事:一、松骨峰战斗;二、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小孩;三、与志愿军战士的战地对话。
在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期间经历了一次典型的遭遇式阻击作战——松骨峰阻击战,松骨峰位于北朝鲜西部、*里东北,与三所里、*里形成鼎足之势,是军隅里通往平壤公路的咽喉要道。在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后,受到重创的美军乘汽车从新兴洞向南逃窜。为了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聚歼敌军,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为了追击南逃的美军,一营三连奉命在松骨峰北侧截击敌人。三连官兵以百人之力,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而在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还是与志愿军战士在战地的对话,那是作者魏巍在防空洞里见到的,他看到战士们吃一口炒面吃一口雪,便问:“你们不觉得苦吗?”战士们说:“不苦,因为我们在这里蹲防空洞,吃一口炒面一口雪,可祖国的人民就不用蹲防空洞,可以走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冬天到了,也不用一口炒面一口雪,他们可以围在炉子前,煮点饭。”看到这里可以知道我们的战士是多么伟大!他们默默的奉献着却从来不求什么回报。他们在前线战斗,付出了许许多多,甚至是生命,却一心只想着祖国的人民,他们是多么地伟大!他们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却不求一点回报,我们真应该感谢他们。真诚的对他们说:“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
这本书的作者魏巍将这次战役的战士们的精神记录下来,用笔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解放军同志们浴血奋战的战斗场景,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志愿军战士的性格、胸怀和品质,让我们认识到谁才是最可爱的人,在当今社会,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最可爱的人就是保卫祖国的解放军战士们,为祖国科学发展的科研人员们,为祖国美丽建设的贡献者们等等的人,这些伟大的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读《红岩有感》
今天第一次通读了《红岩》这本书,对于这本人们口中的好书我一直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态来面对,而没想到的是参与了这次征文比赛以后能够有机会捧着这本红色皮子的书页页地翻阅,细细地品读。只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用鲜血染红我们的旗帜”,年轻的心就此沸腾了,想重新回到那理想与信仰占领一切的年代!
解放前夕国统区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当我看到江姐回乡下为游击队送药的片段是,眼眶不禁湿了……雨雾蒙蒙的城墙门,木笼子里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映入江姐的眼帘,她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去看牺牲者的名单,陡然发现丈夫的名字列在第一行!这种突然失去亲人的感觉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这么大的打击她一个弱女子究竟该如何承受?书中如此描述: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但坚强的江姐立即想到的是自己负担着党托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的脚步,不断踏进泥泞,一路上激起的水花、泥浆,溅满了鞋袜,她却一点也不知道。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凝视的目光,终于替代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江姐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她在渣滓洞集中营被敌人连续多日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的精神给那里所有的战友以无穷的动力。竹签子钉进每一根指尖,血水飞溅,我们敬爱的江姐没有发出一点声音,但她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剧烈的疼痛……是她,一个女共产党员,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红岩精神就象一面鲜红的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为理想和信念奋斗不息。无数个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有共和国今天的繁荣昌盛和国泰民安!这句话说出来是多么容易,但现在的中国人又有多少真正地从心里感激,对下一代的教育是否会慢慢淡忘这曾经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牺牲,不让孩子接触血腥,红岩里的精神是否会失传?或只是成为小学课本上一篇机械的诵读课文?我生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身处大学,只感觉到大学里的氛围并不是一个澎湃激情与梦想的地方,相反很多人无聊,空虚,苦闷,浮躁,整日除了学习和逛街就无事可做,相比于革命年代的青年学生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的劲头,随时为理想,为革命献身的热情,我不禁为我们这一代人汗颜。也许我的观点是片面的,但追求时尚和刺激却是当下年轻人的口头禅。看着眼前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脑海里浮现的确是江姐坚毅瘦弱的蓝色旗袍上鲜红的毛衣,就象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迎风飘扬,我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我在读了三年大学还无法参透的。也许红岩里最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精神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其具体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身怀远大抱负,为建设更加富强的中国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而奋斗!也许信仰不再象那个年代那么重要了,但共同的目标却一直牵引着为之付出努力的人们坚持不懈,奋斗不息!
铁道校区赵长平同学的勇斗歹徒的英雄事迹已经誉满中南,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不仅因为他为我们中南人增了光,为我辈青年添了彩。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一股韧劲和信念。从他负伤躺在床上仍坚毅笃定的笑容里我似乎看到了江姐就义前瘦弱却笔直的身影。这就是新时代传承的红岩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扪心自问,认真思考:怎样去树立真正的信仰并为之奋斗?!红岩,这面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将永远在我心中飘扬,引我前方。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这一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新闻工作者,来到当时动荡不安的中国后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且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的主要领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写出了这本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这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且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
埃德加·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是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而*的经历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重点,这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的故事。埃德加·斯诺写到“*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他认为这要归因于他的少年时代在父亲的田里干过苦活,要归因于他在学校读书的刻苦时期,当时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组成斯巴达俱乐部一类的团体。他们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作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反观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的人都是得过且过,逃课的、迟到的都有很多。大家上大学似乎都只为了文凭这一张纸,没有人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真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难忘的大学生活。
埃德加·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而如今,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读《深圳样本》有感
提起“深圳”大家都不陌生,全国大城市的榜单必然会出现的名字,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近来有空翻阅了《深圳样本》一书,让我更加了解深圳这座一线大城市年轻时的青涩。
关于深圳的革命历史。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从1943年。成立之初开始,深圳抗日游击队接到中央南方局指示,向日伪军展开全面进攻。在不断胜利中壮大军队开辟了以惠东宝为中心的东江敌后抗日根据地,威震华南。1949年10月20号的那天,深圳宣告新生人民政权正式建立。对于深圳的革命历史,我鲜有耳闻,能联想到深圳较为古老的遗迹也只有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等地。趁着假期,刚好去参观了在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里面记录了关于深圳革命者的抗日救亡运动。结合此书,两者结合让我更加铭记深圳革命者背后的不易,其实不止是深圳,全国的革命者都为解放新中国浴血奋战,感谢这些革命先烈为我们夺回生活祖祖辈辈的土地。岁月变换、沧海桑田,如今深圳俨然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过往的历史被科技化现代化便利化的深圳盖过了风头,但我们不能因为发展起来而忘记了先辈那代的惨痛,我们要在铭记历史中前进,才能走更远的路。
书中还讲到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起源,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廖承志收到两篇关于深圳建立特区的若干建议后激动上报给中央,一篇是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先生的,一篇是荣毅仁的。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第二年的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深圳经济特区,自此后被设为深圳的生日。但刚开始的深圳特区前身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革情况并不乐观,在历史上有发生过近三十年的大逃港,曾有四次大规模大逃港的人数超过了56万人。改革急先锋袁庚看到漂满偷渡者尸体的深圳河,决心一定要改革成功,并在深圳蛇口深水码头打响改革的第一炮。
新中国的许多第一次。你会发现共和国土地拍卖第一案是在深圳,为此让土地使用权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拍卖的钱成为启动大资金之一,拍卖会上的第一槌也促进了国家宪法的修改,使*有制,让人民无偿使用。1980年,中国第一个商品房——东湖丽苑,打响了土地改革利用外资的第一枪。1987年,新中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在此落户。新中国第一支股票——深宝安A开新中国股票之先河,成为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总总第一次让深圳在政治、金融、商贸等方面比其它城市更有经验,为深圳打下结实的根基。
40年来,外汇管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高效集约配置外汇资源的同时,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发挥着试验田、示范区和桥头堡的积极作用。
读《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当有人吟诵起这几句诗,我们都能耳熟能详、情不自禁的想起*。这几句诗已经停留在了记忆最深处,刻在了骨子里、流淌在了鲜血里。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在书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其中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因为情节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职责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构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当别的人还在懵懂无知的时候,而*已有了与寻常人不同的思想,*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就应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以前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的魅力不仅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从他们的事迹中我认识到理想,是一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一个有理想的人,而且目标远大,就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梁启超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也许,我们无法将爱国当成自己事业那样伟大的理想,但我们要有一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壮志。倘若每一个人都以天下为己任,国家何愁不强,民族何愁不兴!我想说,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肩负着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责任的一群人,我们一定要主动挑起大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着*同志赋予我们的勇敢拼搏、敢作敢为的拼劲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读《苦难辉煌》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荒,少年时读着课本上革命小英雄的故事,看着革命教育电影,也许是年纪太小,只记得当时被老师要求,要读出感情,要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去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们。不过当时的自己真的不太能深刻了解那其中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知识的充沛,让我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那段历史,可以让我从中学习到更多,体会到更多。并且能够在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指明方向,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近看了战略问题专家金一南新著《苦难辉煌》,跟随着作家的笔墨去追寻中华民族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不畏艰险,勇于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历史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和第二次合作之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充满了希望、变数、迷惘、苦难,在挫折面前我党的精英们又屡屡不畏牺牲、坚定信念挺了过来,逐步走向了辉煌。
有人说,“一部好的作品,应该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苦难辉煌》就是这样的一部书,它让读者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触。
我每每沉醉于民国时期的陈年故事,慨叹着那些人和那些事。暮气沉沉的晚清被朝气蓬勃的民国取代了,中国真正具有了少年气象,从此有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乱世出英雄。所谓“乱”,不是社会政治经济绝对混乱无序,而是国家没有了绝对权力,社会失去了绝对权威。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环境才相对宽松,言论相对自由,思想能够活跃,人们也就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春秋、战国、三国与民国初年都是这样的情况。民初各色军阀、政客、理论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组成了波澜壮阔且多姿多彩的一台大戏,其中能够留下名字的都非等闲之辈。而只有具备组织纪律性和远大理想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人,才是英雄中的风云人物,才能够走的更远。国共两党里面不缺这样的人杰。
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是国共两党的共同目标,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期望。两党的精英们都是在以中国知识分子入世的特质自觉承担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重任。如果两党和睦共处,两党内的精英们,有多少是同学,有多少是老乡,有多少是师生,他们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但只是因为两党在具体实现国家富强的手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念,以至于有多少同学、老乡、师生们要为了各自的信仰分道扬镳,甚或反目成仇,更有多少革命者因此而牺牲。当年你死我活争斗的英雄们现在都不在了,还是那一片河山,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努力实现着英雄们当年的梦想。人们生活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大幅提升。
《苦难辉煌》吹响了当代中华民族扬帆起航的前进号角。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的我们,要不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最终取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胜利。
看着书中描写的那些革命战争年代一个个感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故事,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也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祖国家园。我们应该积极发扬《苦难辉煌》中总结的共产党人独特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群众路线,保持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不断汲取实现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阅读这本书,我还有个感触是英雄们真是年轻有为。英雄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打拼的时候绝大多数竟然只有二十多岁。我不禁猜想,慷慨悲歌、勇于牺牲的事也许年轻人更容易做的出来,你能想像后来号称曲线救国的附日汉奸*,年轻时也曾豪言“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吗?当年许多坚持革命到底的年轻英雄们立身正、立志坚,即使现在也是值得我辈学习的。当然大浪淘沙,对于晚节不保的人,也只有抱以惋惜了。
书记推荐我们读这本书,如果说是“点石成金”给了我们“金”的话,我们应学会他的“指头”;如果说是“授之以鱼”的话,我们应学到他的“渔”。若如此,这本书就不简单是一本书了。这是这次读书活动的另外收获。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怀着对党的革命领袖地无比崇敬,怀着对红色时代风雨和穿越历史精神地怀念,我读完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再书里,我深深的为当时那气宇轩昂,雄心壮志地少年*和他地同学们充满朝气和青春活力地豪迈的革命气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到了伟人*求学和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湖南长沙创办了湖南师范的大学,无数学生前来慕名报考学校。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校长在学校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他说:“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以今时今日轮,我认为首要大事,当推教育,我中华百年积弱,正因为民智未开,只有大兴教育,才能以新知识新文化扫除全民族的愚昧和落后,教育人人,则人人得智,人人自治,则社会必良,社会改良,则人才必胜,人才既出,则国势必张,以此而论,当今之中国,有什么事比教育还大,欲救国强种,有什么手段是比教育还强,所以读师范,学教育,他日学成,以我之所学,为民智之开启而尽绵薄之力,为民族之振兴而尽一己之力”。他不仅仅是给同学上了课,也是给我上了一堂人生重要的课,让我明白了读书不仅仅是只能为了自己,自己将来也要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才。
在当时的社会很多学生是才华横溢不拘小节,没有空谈和乏味,而是无论深处怎样的环境下都充满着激情,他们的友谊没有无形的攀比,是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坦诚相待下的共同进步,爱情没有盲目的算计,是彼此欣赏,势均力敌下的相互扶持,叛逆不是装酷和颓废,不是为了叛逆而叛逆,而是为了强生炮火下和现实的交手中明白自己该坚持的东西,青春少了点盲目和物欲,而是在最骄傲的年纪遇到最精彩的人,以胸中难以磨灭之热血,投身到自己可行之事,以星星之火,化作闪亮的行程,点亮过去和现在青年人的路。恰同学少年,充满着青春该有的朝气,角色有血有肉,-处处彰显着纯粹的友情、爱情、师生之谊,青春美好的洋溢,求知求学的积极氛围和积极向上的鼓励。它唤起心中潜藏的那股热血,哪怕是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浑浑噩噩,不求上进,时而很丧,都会因为这本书,被鼓舞被唤醒求知欲与上进心,想起身前行,想要成为书中他们的样子,想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尽一份力。
这是一部红色主旋律所创作的一本书,与其它同时期所创作的书相比,它少了一份沉重的压迫感,多了一些阳光明亮,去聚焦这那个时代极为特殊的群体学生,他们弱小无力不能养家糊口,不能上阵杀敌,他们却无畏无惧,要冲在所有人面前,勇敢的甚至让人觉得愚蠢,可就是这份愚蠢,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他们本应是早上八九点的太阳,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却因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青春之人格,民族之信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作一个个火种,成为了黑暗中的萤火,黎明中的第一道光,所以学生会努力或牺牲,或负重前行,只因为心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信仰,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国家,我是什么,国家边是什么,我怎么样国家便怎么样,我有光明,国家便不再有黑暗。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合起书页,我激动滋湃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脑海里依然浮现着一代革命英雄人物的传奇人生,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部光辉灿烂、彪炳千秋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一串红色的记忆。
如果中国现在没有解放,或许我们还生活在充满了枪炮声,战火喧嚣的环境当中。可是,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宁静安定的环境里,国泰民安、生活幸福。这一切都来自革命前辈的努力与坚持,可以说,我们如今的生活是用革命战士的鲜血换来的。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遗志踏寻他们的足迹,我翻开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这本书可以说是当今最客观,最真实的一本书。作为访华记者,埃德加斯诺即没有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那种憎恶与恶毒,也没有对共产党的盲目崇拜,他写这本书是没有带着任何的个人感情与个人偏见,所以,他的看法可能是最真实的。在书中,中国的革命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刻意曲解,这已经不是一段真正的历史,这段历史已经受到了扭曲,就像斯诺还没进入共产党根据地之前,他一直认为共产党就是所谓的“赤匪” ,而领袖*就是"士匪头子
进入根据地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简直是大错特错:共产党是一支为百姓服务,为解放奴役中的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军队。*是一个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充满激情。除此之外,还有头脑冷静不屈不的周恩来,百战百胜的林彪,令地主乡绅闻之色变的贺龙。更有一大批为了革命可以抛头颅撒热血的英雄好汉。他们用火一般的热情、钢铁一般的意志,斩去了旧中国的毒瘤,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相反,国民党反而更像是一群土匪,他们对日本侵略者做出不抵抗政策,却对同是中国人的共产党赶尽杀绝,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把中国社会搞得乌烟气,却派人把自己美化成“抗日英雄”,而土匪般的过去,才是他们真正的历史。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段真正的历史,把这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呈现在这本书上,让我们认识到这一群有气魄有风度有力量有抱负的领导者,让我们认识到了这真正的历史。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暑假里,我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不禁备受启迪。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因积劳成疾导致全身瘫痪,后双目失明,辗转病榻长达九年,然而卧病期间,在令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他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把笔作为武器,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奋斗,并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这部不朽的名著。
文中,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同样也鼓舞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保尔·柯察金——一个双目失明,身体瘫痪的人,在重重的人生道路障碍前,凭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及亲友的鼓舞,勇敢地与疾病搏斗,终于创作了《暴风雨利索诞生的》这部著作。
我被保尔的坚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试想一下,一个人若双目失明,他便看不到周围的朋友,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只能靠耳朵来生存,一个意志平凡的人怎么可能做到?.更何况保尔双腿瘫痪,且左手不能动弹
保尔是正直的,十几岁的他,因为正义,敢出手教训市里的无赖;
保尔是机灵的,身处牢中的他,能抓住机会,轻而易举地使愚昧的敌人中计而躲过魔爪;
保尔是勇敢的,刚参军的他,纵马挥刀地向前猛冲,完全进入奋不顾身和忘我杀敌的精神境界‘
保尔是坚强的,作战的他,在头部严重烧伤后,在坚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持下,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以继续抗战;
保尔是伟大的,他几次与死神进行生死搏斗,最终以胜利而回到亲人的身边,回到战友的身边;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在劳动中,我们应该学习保尔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分析原因,鼓起勇气,重新开始;当我们成功时,我们应该以保尔为榜样,严肃认真,谦虚谨慎,继续努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英雄在岁月的风雨中成长,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放歌。愿生命永远都能放出核能,愿生命永远都光芒闪烁,愿生命焕化为友谊的磁场,愿生命放射出情感的电波。英雄的灵魂永不朽,生命的歌声永不落!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剧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电视剧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在进行革命活动中,青年*结识了很多同志,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相结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十分耐人寻味,他和他的同学们满怀崇高理想,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常形之于文字;他们蔑视权贵,视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地痛斥他们的行为。1916年暑假,*与罗章龙、蔡和森等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1919年底*领导了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湖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当时湖南开展的很多次反军阀斗争中,*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与他的同学们对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自由民主进步,从同学少年时起,以自己远大的革命志向和敢于对人民的敌人作顽强反抗、英勇斗争的精神已经作出了成竹在胸的答案。……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萧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认识到党的辉煌历史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读《青春之歌》观后感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青春之歌》蕴含着作家杨沫的生活原型,他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赋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热,用红色染满记忆,用战斗抒写豪情斗志,用铿锵激昂的文字唤起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且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来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文中林道静虽然是大地主家庭出身,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她不仅为个人主义命运做挣扎,也为着拯救危难的祖国奋斗,却一度遭到打击,面对重重打击,她没有选择放弃。尽管前行的路充满坎坷,尽管她知道她选择的这条路异常艰辛,可她面对这些打击、坎坷,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理念与命运,没有放弃对党的向往。这种不服输的大无畏精神,令人起敬佩。特别让我触动心弦的是她在狱中与林红接触的那一段,一个女孩,本着柔弱的身躯,面对烤打,她没有屈服:面对爱情的诱惑,她没有动摇。而是带着愤怒与之抗争。她的心中只有党和国,她身上的一道道疤痕,就是最好的鉴证。让人敬佩不已。
这部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她的成长表明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找曲折艰难的道路,作为一个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热情的青年革命者。经过了一条艰苦的磨练和改造过程。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最终为反抗不幸的命运离家出走,这是“五四”以来,许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社会时共同迈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个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以及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来。最后在卢嘉州,林红等的教育帮助下,经历了二次铁窗血与火的洗礼,参加农民抢麦斗争,并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在一系列革命实践中变为坚强,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
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她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困难多大,林道静都勇往而上。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我们作为一个祖国的大好青年,更加应该具备这种勇气,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为了自己,更为了祖国,我们应该主动向他们学习,唱响属于自己的青春之歌。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读了《苦难辉煌》,我才明白以前的我读的书真的不堪入目,这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的灵魂。
二十世纪的世界东方,最为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就过于救国与革命,这个世纪狂飙突进。没有那个世纪像这个世纪战争与革命风起云涌,金石掺瓦砾大浪淘沙。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军阀割据,谁能救中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送来了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即使红色政权动员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基础。
我感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壮大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白色恐怖到五次反围剿,再到长征。在这段苦难的岁月里,仅1927 年4 月到1928 年上半年就有337000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人士献身.到1932 年前达100 万人以上,其中还有大批的优秀领导者皆被杀害,可以讲蒋介石集团在这个阶段制造了世界顶尖级的白色恐怖。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了最需要热血的长征。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以76 岁的高龄跋涉一万多公里,完成了对工农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寻访,出版了,译名为《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序言里他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国防大学博导金一南则在书中写到:“你可以忘记工农红军纵横十一省,形成二万五千里,一路硝烟,一路战火;可以忘记不尽的高山大河,狭道天险,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左跟右进,围追堵截liuxue86.com;可以忘记革命队伍内部争论与妥协,弥合与*。但这一点你将很难忘怀,长征所展示的足以照射千秋万代的不死的精神与非凡的气概。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长征的艰苦以至于多年后许多伟人回忆起来都有切肤之感。
毛主席也对长征有一番评价:“讲到长征,请问有什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毛主席的大无畏精神,伟人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由此而体现。历史的伟人已逝去,回音壁上的轰隆声,仍然如雷贯耳。
1910 年*在出韶关时给父亲留下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师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那个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孙中山、*、周恩来、朱德及太多的仁人志士。蒋介石也算是个人物,只可惜到死他都不明白,共产党是靠什么发展成为如此强大,如此坚不可摧。大浪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我常想,假如没有国民党五次反围剿,也许就没有长征;没有长征就没有西安事变,没有西安事变也就没有国共两党的联合抗日。可是历史没有假如,历史终究是历史。
从苦难走向辉煌,中国历尽了百年的历程。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好比鸟爱自己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