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红军长征史》这本书。在书中写了红军战士为革命告别亲人,离开根据地,踏上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中,过草地犹为艰难。川西北的松潘草地远远望去,像一片灰绿色的海洋,茫茫无际。这片草地看似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但在这绿草和鲜花之下,却处处隐藏着大自然的邪恶,里面的河道迂回曲折、枝杈横生、水流迟缓,形成了大片沼泽。沼泽上,水草结成了片片草甸。草甸下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人一不小心,陷入沼泽,就会被污泥所吞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部队断了粮食。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充饥,有的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牺牲了;有的战士因饥饿也倒下了。草地上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高至四十多度,晚上却降到零度以下。有一个班的战士在大雨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全班的战士都牺牲了。可是,红军战士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同困难做着顽强的斗争,义无反顾地向前行进,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草地。在红军长征的两年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座座陡峭险峻和终年积雪的高山,突破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顶寒风、过草地,甚至吃草根、咽树皮,老一辈革命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通往革命胜利之路。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迅速打开了新局面,掀起了革命新高潮。红军伟大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心中,长征是中国革命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环境险恶,粮食短缺,地方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和红军战士都依然挺过去了,在整个长征的368个日日夜夜里,他们齐心协力共度难关,最终政府征服了两万五千里的艰难险阻。读完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我被红军战士的这种精神感动了,体会到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珍惜这幸福生活,还要更加努力学习,将来用所学的知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龙须沟》是老舍先生的重要作品,是他解放初期回国后创作的第二个话剧剧本,也是早期主旋律作品中难得的*之作。此剧描写的是居住在北京天桥附近的一条臭水沟(龙须沟)旁小杂院的4户人家的不同遭遇,塑造了程疯子、程娘子、丁四嫂、王大妈、二春、小妞子、赵大爷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由他们的经历和心态来表现新政权、新制度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堪称是一部下层民众的血泪史、翻身史。
《龙须沟》通过一个小杂院四户人家辛酸与苦难的生活历程以及新旧社会的对比,描写了北京龙须沟一带劳动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巨大变化。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居住在这个小杂院里的北京平民群像,特别是通过对程疯子、王大妈、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从充满艰辛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们对新社会的无限热爱和喜悦之情。
《龙须沟》是通过描写北京一个小杂院的四户人家旧社会心酸苦难生活,与解放后新社会当家做主人的幸福生活做鲜明对比。旧社会的北京龙须沟环境污染严重,是远近有名的臭水沟,跳蚤,蚊子,苍蝇,危害着龙须沟一带人民的身心健康。特别一到夏天,整条沟的脏水都不断向外流,臭气熏天,让人无法正常生活。贫穷落后使他们无法摆脱龙须沟的威胁。统治阶级不但不管他们的死活,反而还利用各种明目剥削他们,压榨他们仅有的血汗钱,一步步把他们上黑暗的生活尽头。解放后毛主席、中国共产党体察人民的苦衷,人民政府实地考察,倾听人民的疾苦和意见,让人民直接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治理龙须沟的措施,带领人民从根本上治理了龙须沟,把又臭又脏的龙须沟变成了,干净,整洁人人喜爱的龙须沟家园。生活在附近的男女老少纷纷参加造福人民、造福后代的建设。
龙须沟新旧新会的变化,表现了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府对老百性疾苦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
龙须沟,让我了解了解放前后,因为党的带领而发生的巨大改变,更让我深刻感谢党,伟大的决定——改革开放,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是那句话,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朝花夕拾》读后心得 《朝花夕拾》是作者鲁迅先生撰写儿时故事的一本散文,原名叫《旧事重提》。在这本书中书写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于同年生活的珍爱,对于坎坷人生的珍重,对于亲情友情的珍视,对于乡土之情的珍惜,它含蓄、自然、朴实的必掉背后充满温馨的柔情,蕴含着万千情思,令人百读不厌。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书中《范爱农》这一篇让我感触颇深,这一篇文中,写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认识解除后的故事。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在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和迫害,这位政治倔强的爱国者,直至今日都不知道他的真正死因,他是一位知识分子,但是却无法早当时的黑暗社会中立足,他的内心饱受着痛苦、悲凉,也始终无人替他排忧解难。这篇文章深深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所以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阿长与山海经》可以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长妈妈很爱鲁迅先生,但长妈妈姓名的来历和家人对她不同的称呼,显示了长妈妈身份的卑微和地位的高低。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就是当时封建社会思想侵蚀毒害的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这两篇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革命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康的生活。《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同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
直至今日,世界中战争的硝烟仍未散尽,阿富汗的战争现在正在火热期,战争中失去的生命仍惨不忍睹。如今,我们可以喜欢他们的事物,但是绝对不能替先辈们原谅他们曾犯下的过错,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伟大和平的中国,我们要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负期望,建设美丽和谐的祖国。
读《*扶贫故事》,今年是精准扶贫之路的收官之年后的第一年,回望过去,改革开放以来,*致力于消除扶贫,伴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调整扶贫目标,将扶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所采取的扶贫模式也在一步一步演进,从市场化产业开发扶贫,到以贫困县为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再到以贫困村为重点的民众参与扶贫,直到如今的精准扶贫,实现了从“输血式”减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型。回望来路,又是何等艰辛!去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能到时候,宣布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还有那么多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下。”真实经历的才能走的更远,才能更清楚接下来的路如何走。一个月后,习总书记的身影就出现在贫困地区村庄里,亲自前往,亲自问寒嘘暖,并一同尝试他们所吃的东西,体察百姓的生活,行千里路,保持着人民至上的要求,这是习总书记给予我们的承诺,这是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承诺。体察不单是了解百姓的生活苦难,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扶贫。在扶贫的日子来,习总书记在村庄与百姓聊天,坐下与他们闲谈,询问他们的困难与打算,鼓励他们用智慧和劳动创造财富和生活。习总书记强调“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话直接强调了扶贫工作的问题所在。习总书记为扶贫提供了科学理论,促进扶贫工作的发展。扶贫先扶智,所谓弱鸟先飞,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不能让贫困人口的子女输在起跑线上,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总书记讲过“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扶贫工作,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要考虑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让他们都有书读,能读好书,上到大学。我们中国拥有十几亿的人口,在扶贫的道路上,习总书记的指导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在关键的最后一年,以不忘初心之信念,带领人民完成脱贫致富目标,这就是近代社会史上一重大事件,实现脱贫人民是幸福的。
暑期闲适,有幸拜读《红色家书》一书,翻开褐色书页,放映仪仿佛将时间线倒拨回到百年前,一帧帧页数重新编排,书信做引,慢慢展开历史的画卷,在历史影像里,看到了几十位烈士俯首案边以笔为剑,镌刻着自己的情谊,对祖国、对亲人、对同胞的情谊。家书里,没有一位表达活下去的愿望,有的是对自己的亲人同胞们表达革命的意志和对未来中国的坚定。
读《红色家书》,感受至亲之情。从刘愿庵给妻子的托付信,我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铁血柔情,“我现在是准备踏着我们先烈们的血迹去就义,我已经尽力我的一切努力,贡献给了我的阶级,贡献给了我们的党, 我个人的责任算是尽了。”在这封充满激情的书中,刘愿庵追忆了他们被捕的那天的情况,回顾了他与周敦琬之间的爱情生活,倾诉了他对爱人最后的希望:“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爱我的精神,灌注在我们的事业上,不要一刻懈怠,消极。”写给妻子的书信里,将对爱人的情感藏于心中,跃于纸上,随信纸寄托给远方的爱人,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党忠诚的绝对的赤子之心。
读《红色家书》,感受革命之艰。夏明翰在监狱写给妻子的信中道:“抛头颅、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朱少连烈士在狱中英勇就义前写信道:“不要伤心,革命一定 要胜利!”书信虽短,但在生死之时,传达的依然是他们坚信的革命理想。在不平的岁月里,怀揣爱国心,一心救中国,在贫瘠又危难之下,以身躯造就钢铁之魂,以精神重塑思想之魄,冲出厚重繁琐的牢笼,这些革命先烈在强大阻力、千难万险之下,仍然排除万难、矢志不渝,带着他们的理想信念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身边的人,不屈不挠实现伟大目标。
读《红色家书》,感受信仰之光。从邓恩铭的母亲的诀别信,我体会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面对敌人的酷刑,邓恩铭依旧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在执行枪决前给母亲写下这样一封诀别信,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生命即将熄灭的一刻,仍没有儿女情长的倾诉和呻吟,有的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呐喊,只是对革命事业至死不渝的信念,这不仅仅是遗书,更是革命的火把和革命开始的号角,这种坚定不移跟党走的革命精神,应该成为今天每一位青年人的坚定信念。
时光飞逝,赤胆忠心人依旧,沧海横流, 金戈铁马血仿佛。革命烈士的身影不曾远去,他们的精神存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刻 在每个人的骨子中,融于每个人的血脉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推动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红色家书》记叙着革命先烈不畏困难、 不怕牺牲的政治担当,展现出革命先烈坚守信仰、坚定信念的高贵品质,体现了革命先烈心向党、投身革命的革命情怀,更需要一代代青年人传承下去,从硝烟弥漫的革命年代走向民族复兴的新时代,我们更应一往无前的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坚定政治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