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心得

用户头像
来自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毛宇航发布于:2021-08-19 16:31:03

    我读了朝花夕拾,若有所感,详见下文。

    《范爱农》讲的是范爱农的不幸人生,鲁迅以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我从中感到范爱农是被人排挤、迫害致死。原文中也提到范爱农受到“轻蔑、排斥、迫害”。我替他感到不幸。而且讲到民国革命不彻底。原文讲“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二十四孝图》开篇是咒骂“妨害白话者”,然后对比中西方儿童读物和教育方式,这里体现出的旧中国的教育理念的教条和固化——国外的儿童读物是文字配插图,能满足儿童“幼稚的爱美的天性”。然后提到一些“孝子故事”,例如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故事,并表明自己最不解和反感的是郭巨埋儿、老莱娱亲两个故事。在我看来,郭巨埋儿实在荒唐,家里穷困还生孩子,生了养不起,还嫌弃孩子和父母分食,于是要埋儿——显然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做父母的有些过分地自私和残忍。老莱娱亲则有些冤枉,原文的意思被后人留传地有些妖化,原文是“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被留传为“诈跌仆地”,不过原问讲这是“一本日本小田海僊所画的本子”,可能是这个缘故才误传为“诈跌”吧。

   《藤野先生》讲作者到日本的留学经历,其中有情节讲鲁迅的笔记被人查看并且被流言说是藤野先生给鲁迅划重点才能及格,作者认为是国弱的缘故,导致自己及本国的人被认为是低能儿。这里可能有隐情,但我只能瞎猜。鲁迅先生生活的时期的“中国”,百度上说是中华民国,是国民党执政时期。那时讲民国是弱国没什么问题,它与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一回事。有此可见鲁迅弃医从文也是有原因和故事的。然后鲁迅看到的民国人围观枪毙罪犯并且以此为乐的事,使鲁迅感受到民国时的国人需要拯救的是思想,于是“意见却变化了”。

  《阿长与山海经》讲鲁迅和阿长的故事,我觉得是鲁迅写文章以纪念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会议小时候的片段——刚开始是在百草园玩,后来被父母安排到三味书屋读书。

  《父亲的病》讲自己的父亲如何的被庸医耽误治疗时机而去世。那两个“中医”,都只是开一些听起来很神奇实际上没有科学根据的药方和药引。我自小喝中药,也见过大夫抓药,从没见过“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我怀疑鲁迅爸爸是因为陈连河的药死的。

    《五猖会》讲和五猖会相关的一些事,似乎只是一篇叙事加说明的散文。我觉得《琐记》也是如此。

    至于《猫狗鼠》,我感觉更像是为了辟谣以自清发的文章。文末讲“‘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鲁迅还解释自己“仇猫”只是因为猫吵。文末讲民国的官兵不肯扫清敌人,为了使自己不被不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这里就体现民国政府疏于国防了。守边战士的价值竟然是由敌人体现的——这貌似合理,但是这样解释就把国防的价值贬低了。一个国家有了国格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国防事业就能较好的巩固国格。这里就体现出守边战士的价值了。联系实际,外国人从海上占领我国沿海地区时,海边的大炮不也是不少吗,敌人看了炮台的数量也很吃惊于数量之多,看来这可能就是*了——是士兵不愿意全力抗敌吧。

  《无常》讲民国年间,社会上的人们道德败坏,以至于见了无常都高兴,因为他们自知生前总是做理亏的事,希望死后遇到有些人情味的无常放他们一马。这是他们迷信思想在作怪。同时也侧面体现世态炎凉,多数人人事不干,但又怕死后遭报应,也只有向无常求情了。

  《后记》讲不同地区的不同的“无常”,我不是很懂。

    通过读鲁迅的散文,我感到了鲁迅的词语积累很多,白话文也写得很好。不过毕竟是民国人的白话,我读起来有点费劲。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