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波澜壮阔的群众革命斗争,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小说里的母亲像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粗鲁对待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而在丈夫死后,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件儿子被捕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量,也使她更自觉地参加革命工作。
被唤醒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巴维尔再一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在村镇间奔走。母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到最后,她儿子演说的传单在街上被警察发现,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时,拿着他法庭上所宣讲的传单偷偷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不幸的是,在车站被暗探围住了,这个时候她本来可以把稿子丢下去转身就走,但她选择了站出来——她要把这个稿子,要把儿子的心血带给所有人。
母亲勇敢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严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母亲的形象在这部小说里非常重要,母亲的觉醒过程,充分表现了广大群众在党的教育下必然走向革命道路的历史趋势。巴维尔的母亲从最开始的对儿子的担心,到后来在儿子的感召下,奋不顾身地投入革命工作中,把对儿子的爱,扩展成对广大群众的博爱。这何尝不是作者的特殊用意呢?文中并无过多提到母亲的名字,而是只用“母亲”一词来称呼母亲,是当时广大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博爱勇者的缩影。母亲的爱,是对家人的爱,又因为对家人的爱,上升到了对全世界为真理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无以言表的爱。
文章结尾的节奏紧凑,描写了母亲心理上激烈的斗争,言行上顽强的抗争。我们看着母亲从开头胆小的身影变成车站上那个顽强斗争、传播真理的伟大身影,着实使人热血沸腾。母亲最后选择站出来,与她坚定的理想信念离不开关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照亮我们人生旅途的灯塔。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前进的路上有太多的吸引我们的事物,要想不被外界所干扰,不断前进,只有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走出当下的局限,才能走向未来,取得成功。
真理是永远不会倒下的,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不乏为追求真理,为革命献身的人们,他们永远不会倒下,不会被国人忘记,不会被历史忘记。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