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轻叹。鲁迅作为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笔锋如刀,言语幽默而辛辣,大量使用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时不时透出些迂腐气息的封建社会。
在《朝花夕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文章记录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在仙台医专收到了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并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鲁迅先生叙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当时鲁迅先生独自一人在日本留学,社会背景十分恶劣,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藤野先生给了他信心和鼓励。鲁迅先生在文中说道“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人所知道。”可以说这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但这也是作者对于藤野先生崇高品格的赞扬。
还有一篇记忆比较深的是关于鲁迅先生对猫的看法,这是一篇讽刺意味很浓的杂文,鲁迅先生通过形象的比喻,猫、鼠、狗介质不同的人,讽刺意味十足,是对当时学术界的批评,也是对白话文的倡导。
另外,《父亲的病》是我认为最贴近生活的,文章中讲“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我”心中的痛苦。但在文章中,并没有过多的描写鲁迅先生对父亲病故之事的难过与悲哀。而在重点回忆“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一再讽刺江湖庸医的荒诞,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的实质。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用平实的语言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旧社会,是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讽刺,以及对当时愚昧麻木的普通中国老百姓的呐喊,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国人解放思想的愿望。
整本书留给我太多想象,几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便反映出当时社会腐败的真实面目。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给予他不同于常人的东西,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不同打造了一个不同的自己,勇敢的站出来,与全社会的黑暗奋力斗争。
读《朝花夕拾》有感
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们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于这个假期,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书籍《朝花夕拾》。
童年是最无忧无虑的年纪,是我们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让人回味无穷。《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各种经历的事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节;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那时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讯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虽然在鲁迅先生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那份珍贵的童真。
迪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交谈。”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弃医从文的勇气值得我们敬佩,读完《朝花夕拾》我能更加的了解鲁迅先生,我读着鲁迅先生这本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散锁的记忆,倒不如细读《朝花夕拾》,品味那个时代不同的童年味道。
读《中国共产党简史》有感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的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读完《中国共产党简史》后,我感触良多。
在全书叙述中,始终围绕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一线索展开。从大事来看,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发展,本身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阶段性胜利,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体现。在具体叙述上,从*的意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等,都明确点出了党的初心使命。
《简史》讲清了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最终找到正确道路,从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讲清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党带领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找到、坚持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讲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历史。《简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阐明: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这本书充分吸收党史研究最新成果,以史论结合的形式,重点叙述和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战略部署、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及其发展历程;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着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和风范;深刻解读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文风朴实、通俗易懂,是全党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读物。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今天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其中的艰难曲折不可想象,幸而在党的带领下,大家有条不紊,不忘初心,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才有如今朝气蓬勃的风貌。身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不管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先辈们走过的曾经,不能忘记我们为何出发,要始终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这个暑假我读了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磅礴的英雄史诗,在两年时间里,红军以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穿过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敌人派来追击的各部队。他们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但他们以野菜、草根充饥,他们患难与共、众志成诚克服了一切困难。即使装备简陋,环境艰苦,敌军前堵后追,但红军却没有屈服和害怕,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
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捧着《长征》这部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要想人生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立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历史也将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精神还将继续激励中国青年坚定地跟党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读《红色家书》有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林觉民
近段时间,《红色家书》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此书从明志、正己、亲情、教子等篇章讲述了老一辈革命人的家国情怀。
此书大部分其实都是烈士在最后时刻留下的信件,字里行间里既有对家人的不舍,更有对信仰使命的追求。一封封红色家书里,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烈士和为实现理想付出鲜血的进步人士的信仰追求、牺牲奉献跃然纸上,笔记间浸润着红色,纸面上跃动着力量,他们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饱含深情,声音颤抖,直视前方的眼睛里充满光芒,讲述着“忠孝两难全”的家国情怀和对未来中国光明前景的美好畅想。
革命先辈的一封封家书,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它们跨越了时空,直抵我的心灵,让我读懂了先辈们对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忠诚,还有他们舍身取义的崇高气节。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战火纷飞,家书成了亲人们唯一的感情寄托,就像杜甫所写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一样,家书的珍贵可想而知。如今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尽,这些红色家书, 是老一辈革命家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没有被历史的岁月长河所湮没。
红色家书是党史的真实写照,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一段家书就是一段党史。也许历史的记录是庄严郑重的,但家书中总能体现细腻深情。读红色家书,是读党走过的艰难历程,读共产党员熠熠生辉的初心使命,读先辈们崇高的政治智慧和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品读红色家书,我们擦亮信仰,明确担当,将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补足精神之钙,坚持不移,始终奋斗。
品读《红色家书》,让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了不竭的前进动力和更加坚定的人生坐标。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要时刻向革命先辈学习,牢记职责和使命,以实际行动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读《亮剑》有感
《亮剑》可以说在国内是一个知名度相当之高的小说,主要原因是根据小说翻拍的电视剧《亮剑》红遍大江南北。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小说主要描写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战火和六七十年代的*。小说塑造了一位驰骋沙场,果断铁血的将军形象。也描写了一位小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潮浪中毁灭的故事。
主人公李云龙自幼出生贫寒,由母亲抚养长大,后因“黄麻暴动”而加入红军,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成长,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与*等一系列共和国大事件。并在历次斗争中坚守信念,敢于向一切恶势力亮剑的高尚精神。
亮剑精神是贯穿小说的主旋律,古代剑客狭路相逢,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这是一种愚蠢,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呢?纵然倒在对手剑下,也是莫大的荣光。
李云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或者说,那个年代里,有一批李云龙这样敢于亮剑的人。他们往往不顾个人安危,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昧着良心做事,堂堂正正做了一回人。
正是这股精神,使得他们敢于向反动的黑暗统治者亮剑,作文https://Www.ZuoWEn8.Com/敢于向血腥残暴的侵略者亮剑,也敢于同疯狂的文革亮剑,剑锋所指,皆是人心所向。
李云龙是成功的,几十年沙场生涯鲜有败绩。但同样,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悲剧下场。他死的悲壮,如同一颗流星,划过漆黑的夜空,转瞬即逝。但同样,绚烂的光芒也照亮了大地,也照过人心。
其实,他本可以很滋润地活着,只是不需要多言,只需要保持沉默,与造反派站成一对,紧跟文革“大潮”,说不定还有机会晋升。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时代的反面,冒着被天下人痛骂的危险,围歼了抢占军队的造反派,用实际行动对抗潮流。坚持自我,坚持本心。
不依力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忘者矣。
在那个黑白颠倒不堪回首的岁月里,尽管良知被玷污,真理被践踏,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李云龙,赵刚,田雨,田墨轩,他们在纯净的信念和坚定的信仰的指引下,在我中华悠悠几千年的先贤们的侵染之中,最后一次依然亮剑。
无论是压境强敌之暴虐,还是内部小人之倒行,都敢挺身而出,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肝脑涂地,血溅长虹。
落红有情,化作春泥仍哺育新苗,壮士已矣,唯剑锋不朽长留人间。
《在和平的日子里》读后感
在慢慢咀嚼那些如泣如诉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细腻悠长的笔调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但在那时,我依然把它看作是一部动人的情感小说, 而今重读,掩卷沉思。窗外烈日炎炎,热风在耳边呼啸,但在这里只有平静的呼吸与心跳。才明白在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之后,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剧,他更想让我们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
杜鹏程的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是一本反映人民从事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书,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当代人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怎样顽强地和私有制度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余毒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小说以宝成铁路工地为背景,集中描写了铁路接轨前几天发生的事。工程队副队长梁建革命意志衰退,严重的个人主义致使铁路桥墩报废,洪水中浮桥沉落,上万名工人生命受到威胁。工程队长闫兴依靠工人群众和知识分子,克服重重阻力,为铁路如期接轨而努力奋战。工人刘子青为抢救被洪水威胁的上万名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攀索过江,不幸牺牲。小说提出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人应该怎样生活?这里贯串着这样一种深刻的思想:人活着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应该为着追求和实现一种高尚的理想。
在这本书中我明白了阎兴胸襟宽阔,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开国不久国家“建设力量和建设资金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决定在这里施工修铁路,这说明这项工程的重要。这项工程不仅为经济建设所必须,而且“我国劳动人民会因此而更加自信,全世界的人也会因此而更加理解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我们的伟大事业中获得信念和力量”。所以,他们认为不能不慌不忙地干活而必须赶工期、抢时间。梁建却目光狭隘,囿于一己的利益患得患失,消极怠工,以致铸成大错。
在看完这本书时,河南刚刚被大暴雨淹了,河南人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噩梦。郑州一天内下完了整整一年才能下完的雨水,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特大暴雨,是挑战中华民族意志的灾难。在灾难和死亡面前,河南人仍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力。有人被洪水冲走,市民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跳进洪水中把人拉了出来;地铁的车厢内已经严重缺氧,上百人被困,而我看到的是有人在维持秩序,安抚大家情绪,也有志愿者不顾自身危险,自发前去救援,据死里逃生的人说,车厢内每个人都在大喊让晕倒的人先走,男人让女人先走。全国各地的人民也都纷纷出钱出力,也让河南人知道了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而是全国人民在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现在,我不仅理解了闫兴在这本书中的所做所为,也懂得了刘子青的无私奉献,更明白了我们中华民族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读《红军长征史》有感
我利用了业余时间,阅读了《红军长征史》这本书,是一部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权威著作,内容是十分严肃严谨的。
《红军长征史》总共分为十章。记载了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虽然没有图片直观地感受当时红军们的艰辛历程,但我们可以从文字的间歇里深刻感受到了红军们为了保卫我们国家领土,为了战争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两年的时间里,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越过了危险森林,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他们顶着寒风,冒着雨雪,忍受饥饿,遭冷受冻,甚至吃上了草根、还把树皮当作充饥粮食,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站,在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中央红军辛苦奋战了五天五夜,终于渡过了湘江,但自身部队伤亡惨重,官兵很大一部分都阵亡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那些为战争而牺牲的英雄将士们感到悲哀,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我们的美好生活
湘江之战之后的遵义会议更是历史上著名的革命战役,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所以为人所熟知,相当于当时革命战役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再之后的四渡赤水、巧渡*江、强、直罗镇大捷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血战独树镇、激战嘉陵江、转战乌蒙山。以上战役都是在红军长征历史中比较大的战役。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发生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而翻雪山、过草地,也被认为是长征中最艰辛的经历之一。虽然已经过去80年,今日的雪山草地上依然流传着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战士们的革命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思想认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就是我们精神和行为上的榜样。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征途。我们也需要学习红军将士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我们,为祖国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青春之歌》有感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红色阅读《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在《青春之歌》中,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调和恣肆的文字,通过对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发展,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林道静的成长史是一部由优美走向崇高壮美的成长史,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从一个普通的小资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从不屈服于命运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苦难历程”。
林道静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展现的,它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掩卷深思,当一个人的青春融汇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 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们的生活时代和林道静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存条件都不同,我们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时代使命。
林道静们的使命是要为自由,为建立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她们的青春是战斗的青春,革命的青春。她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唱出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之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我们,要热爱党的监狱事业,热爱监狱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岗位,为其奋斗终身;经得起辛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在默默无闻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是在新社会红旗下长大的青年,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建设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亲爱的祖国富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让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在当前,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紧密结合监狱工作的实际,牢固树立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任劳任怨。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把“索取值”选择为最小,把“奉献值”选择为最大,忠实履行监狱人民警察的历史使命。 青春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声。难忘的青春岁月,不朽的青春之歌。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奏响青春的每一个音符,让青春之歌响彻自己生命的每个乐章,用青春昂扬的激情,谱写出不愧我们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平原烈火》读后感
原本是不喜欢这类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生活的小说的,可这书确实吸引了我,让我着了迷。原本打算花几个晚上读完的小说,吸引我让我在一下午就读完了。看完后有许多的感触。
在这众多角色中,我最喜欢的是三生。三生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周铁汉和占维受伤回马庄治疗的时候,书里对三生的动作描写非常详细。“眼看着三生把他俩抱起来轻轻放在上面躺好,三生站在一边听他们俩说话,总摸不着头尾,年轻人的心眼憋不住事,便靠上前来,轻轻坐在被子边上,探着身子小声问道”两个“轻轻”可见三生是个非常体贴的人,而“探着身子小声问道”可以看出三生有点儿胆小,但更多体现了他的纯真和年轻人直率的气息。当听到紧张的战斗时,三生“不禁咧起嘴,皱着眉,两臂紧抱在胸前,睁着惊怖的双眼,连连唉呀唉呀地叹着,把整个身子都耸起来”,当听到战斗出现转机时,他忽然又“拍着手大笑起来,连连喊着:“真是巧,这也解一口气??”。三生的这些表现都足以表现出三生善良,淳朴,天真的性格特点。
三生的善良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而不是肤浅的。三生的善良不仅体现在对自己人上也体现在对待敌人上。当三生和周铁汉讨论起杀鬼子和“皇协”的数时,周铁汉说要把鬼子和“皇协”一古脑儿全杀光时,三生说:“那你不成了人家的仇人了?”三生在这里表现出一种“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敌人的善良
作者从外貌、语言、形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塑造形象,使小说真实感很强烈。故事仿佛就在我们面前开始,发生,结束。作为读者的我们能够投入其中,感受到那个动乱的年代发生的种种事情,好的、坏的,伤心的、感动的……我们就像见证人一般,看着故事的慢慢展开,见证每个人的结局。而在这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感受多多。
《平原烈火》里反映的抗战时期的景象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我们知道的那时候人们的生活停留在民不聊生这一广泛的概念上,而书中具体的描写才我们了解具体的战时生活。人们每天战战兢兢,怕鬼子们来“扫荡”,怕“皇协”来搜查,怕汉奸的举报,怕战斗发生……共产党员们在特殊时期也不得不四处躲避,分开行动分小了目标但也减弱了联系,直接导致了刘一萍他们这个分小队的惨剧的发生。书中这些悲惨的景象让我倍加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生活,也更加了解历史,更加加深了对我们先辈们的尊敬与崇拜。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最先听到这本书时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就很疑惑,只是片面的在脑海里想着:这本书应该是讲有关于冶炼钢铁的方法吧!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太天真了,直到这个暑假才让我真正了解到书中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保尔一步一步从一个青涩无知的少年走向革命道路的故事,保尔的坚韧,他的勇气,他的品质,他的一切都令我佩服,当然最佩服他的还是他的坚强。
保尔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青年,但他更是一位英雄的革命志士。保尔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有小时候做过的傻事错事,到后来入党,每日每夜为革命奔波,直到最后病入膏肓也仍然保留着一颗热衷于革命的心,最后在双腿瘫痪,双目失明的悲剧下,用镂空的隔板一字一句的摸写《暴风雨的儿女》。曾经,保尔曾审视过自己的过去,他思考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他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尤其是为党工作的那几年里,他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他做过便不再后悔。
我记得他曾说过一句话:“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全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看到这时我又时怎样的震撼!那是在怎样的情景下说的话,那种坚韧,那种无惧,他是伟大的战士,我为他高歌。
时光荏苒,时过境迁,保尔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是,即使如今岁月静好,再无烽火,我们就应该忘却那些像保尔那样为革命,为祖国牺牲的人们,忘却他们的精神吗?历史不会重来,但精神应该流传千古。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该将保尔精神铭记于心,为祖国的发展和未来忧虑,用自己的双手托起祖国的光辉成就。尽管我们很渺小,但是哪怕是一株芦苇,它平凡,却装点了池沼的美,它纤弱,却在世事变迁中保持着本心。在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也会变得更加光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人都要拥有顽强的毅力,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在正确的目标中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而如今,我们首先要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在苦难中学会坚强,用顽强的毅力去迎接挫折,迎接美好。
读《红岩》有感
和平的年代听不到枪声,光明的世界看不到黑暗。而在老一辈革命者的记忆中,仍深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有人将回忆编成书,于是,历史的回音代代流传。
从外表看,江姐只是一名柔弱的女子,但内心里,却有一种钢铁般强硬的意志。江姐喜欢穿一件蓝色的旗袍,打扮得端庄朴素。偶尔为了任务的需要,她也会盛装打扮,看起来矜持又高贵;她也会化身农妇,乔装打扮与敌人周旋。开篇不久,书中描述她满怀美好的希望期待与丈夫重逢时,却赫然发现丈夫的头颅被高悬在城门口,那一刻,江姐真正是心如刀绞。但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被敌人察觉,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党委托给她的任务,她“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只能把这“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把对敌人的仇恨“深藏于心”。看到这儿,我被她的坚强冷静所打动。
我们的前辈和共产党员用钢铁般的意志让敌人输的一败涂地。同样,在今天的我们也应该如此,要用钢铁般的意志去面对困难,不退缩、不畏惧。
紧锣密鼓救江姐。江姐因叛徒出卖被捕,双枪老太婆随后化妆成乡间富婆组织营救。当警察局长突然发现邻桌坐的是双枪老太婆时,“大吃一惊,朝后一退,把椅子也绊倒了”,一想到老太婆的快枪子弹,更是“不由得额角冷汗直流,手脚发抖”,接着“冷汗不住地滴,他不知所措的连声音也在颤抖”,“满头流汗,嘴唇发青,不敢乱说一个字”,很快便缴械投降。当特务魏吉伯“硬着头皮,不肯开腔”时,但见老太婆“把绸衫一撩,掣出了双枪,毫不犹豫地瞄准特务的心窝”,魏吉伯立即蔫了,说出了全部计划。尽管由于敌人的狡猾,营救江姐失败,但是丝毫不影响双枪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她是一位是智勇双全、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队司令!
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也是我们今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重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强大精神力量。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颜色暗淡的、毫不起眼的书。拿出它,封面上只画着一个人,一个围着头巾,有着皱纹的年迈女人。
翻开一看,里面的字都是五号的。密密麻麻排成400多页。
这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维尔”的年轻人。他有一个不务正业、不三不四的父亲。他的父亲每天都要喝酒,夜不归宿。还经常打骂他们母子俩。
终于有一天,巴维尔和他的父亲闹了起来。从此他们俩就互相不理会。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死了。巴维尔还是对他的父亲漠不关心。他父亲死时他也没有掉一滴眼泪。
从此他“子承父业”,也开始每天不务正业。母亲很担心。经常开导自己的儿子。可是巴维尔不但不听。还开始动手打母亲。
突然有一天,母亲发现。巴维尔不再不务正业了。虽然他还是早出晚归。但明显跟以往不同。每天吃完饭他就会坐在灯下看一些书。母亲认为这是好的,于是就不再过问什么。
直到有一天,母亲在收拾家里的东西时。意外翻开儿子的书,没想到都是些禁书。母亲很紧张,也很意外。慌忙的把这些书摆好。
几天过去,母亲一直提心吊胆。
直到一天晚上,母亲小心翼翼的问道儿子时,儿子才小声的告诉母亲。这些书都是偷偷打印的。写的都是工人们的真实写照。如果不小心会被政府抓走。
母亲没有说话,她知道这有可能会危及到自己还有儿子的性命。但作为工人的角度来说,这是好事。
从这以后,母亲吃不好睡不好。总觉得随时都会有人来家里抓走她。
有一天晚上,儿子急匆匆的回来,对母亲说,晚上会有人来家里商讨事宜。麻烦母亲准备点茶水。
当晚,有一些人到她家里来说些有关什么秘密行动的事。母亲站在一旁听,心里不断画十字。
日子一天天过去,儿子的行动也在逐渐蔓延。原来儿子再发一些有关“革命”的传单。
母亲每天依旧做着自己的事,儿子也再继续着他的行动。直到有一天,一些刑警来家里抓走了巴维尔。
母亲在这期间去看过儿子几次,然后儿子就一直在监狱里。母亲出去打过工,在牧场和大户人家干过活。
有一天,一个很多年前参加过那个小型会议的人把她叫了回去。说是有人指控巴维尔。
最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人都被捕了,他们被政府流放了。母亲随手扔了一把那些传单,一群人哄抢。看着混乱的人群母亲又振作起来。去和宪兵对峙。可被宪兵打了。那群人也开始去打宪兵。人群一阵混乱。
母亲觉得自己浑身上下都是疼得。
有一个人在把她往门外推,她挣脱那只手,抓住门框大喊:“真理是用血海也淹不灭的!”
宪兵抓住她的喉咙,母亲感到窒息。母亲喊道:“你们这群不幸的家伙……”
书的最后一段写的是“有谁对她报以嚎啕大哭。”具体什么意思没弄懂。
这本书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支持真理,即使被阻挠,也要勇敢下去。
还从人物的命运侧面正面的反映出了当时俄国的腐败与工人阶级的困苦和艰辛。
本书的作者高尔基是个文学大家。《母亲》这本书在俄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名人都对他和他的作品加以赞许。
记住一句话——“真理是用血海也淹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