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是一方具有灿烂历史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在这块神奇秀美的土地上,人民勤劳善良,生活安定有序。7月13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会暑期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浙江省金华市的金华市博物馆,开展了红色基地走访活动,追寻先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金华市博物馆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绵延至今的。
迈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由金华市博物馆和义乌市博物馆联合承办的名为“望道之路——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展”的特别展区。“1891年1月18日,进步青年陈望道出生于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08年,他面对国弱民强的现状,为获取扎实的科学知识,考取了金华府中学堂(浙江金华第一中学前身),后又在杭州之江大学攻读英语和数学......”伴随着讲解员的徐徐道来,我的眼前逐渐展开了一副乱世青年立志救国而上下求索的画卷。二十世纪初,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冲击着古老的中国。陈望道勇敢担当起历史使命,翻译出第一本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并主动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活跃在工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战线上,活跃在那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细数陈望道先生的一生,风雨缥缈,起起伏伏,而始终不变的是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那份火热的共产主义之情。
“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我的力量。”伴随着悠扬的国际歌,望道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好似在耳边久久回荡,激烈的碰撞着我们的胸膛。不负所望,他所翻译的这本只有56页的《共产党宣言》,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令人惋惜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反动当局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共产党宣言》被列为重点查抄的禁书。中文首译本现仅留存11本。
迈出金华市博物馆,那面印有先生译文的字墙叫我久久不能释怀。“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呵!(Workingmen of all Countries unite!)”我握拳低喃,却也在内心呼喊。在这片八婺大地上,我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也将始终追寻“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和“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