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日志(三)】临平区运河街道“非遗”文化挖掘——唐公村“宝卷”

用户头像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梁一帆发布于:2021-07-12 22:08:45

  7月12日上午八点,由校团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的实践小队统一集合前往临平区运河街道进行实地调研。街道相关负责人在临平区政府接待了小队,并邀请唐公村、博陆村、杭南村、博行社区、亭趾社区宣传委员委为小队介绍了“宝卷”、“博陆火狮”、“红烧羊肉”、“敲鼓亭”、“马灯”五大非遗及其传承现状。在与宣传委员们交流后,小队成员以“5+1”模式分五组分别对五大非遗取材调研,并由宣传部骨干组成机动组拍摄“非遗”宣传视频。

  下午一点,机动组来到唐公村参观了当地五行水乡风情馆文化礼堂、采访了“宝卷”非遗传承人——韩美仙奶奶并拍摄视频素材。宝卷是唐代敦煌“变文”的后裔,由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在宋元时期佛教信徒举行的法会道场中形成,模仿佛经式的经卷,用讲唱表达,是一种中国传统说唱文学形式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余杭东部乡镇地处运河边,分布着很多打渔、扒螺丝的渔民,在运河上打渔很劳累,也很孤独,渔民唱山歌小调以解乏、解闷,发泄情绪。在广布的河荡上,渔民聚集,听听唱唱,相互交流,使宝卷更为丰富多样。宝卷主要流传于临平、运河、星桥、乔司一带,主要宝卷书目有《花名宝卷》、《孟姜*卷》、《蚕花娘娘宝卷》、《怀胎宝卷》等三十余种,*经历了一次大清扫,现收藏的已经不多。

  本次的采访对象韩美仙奶奶1953年出生,2006年跟随余杭花名宝卷非遗传承人胡有昌老师学唱宝卷,并拜其为师,学习民间文学—《花名宝卷》,以及小曲小调,经过近10多年时间的努力,深得胡老师精湛技艺真传,已传承传唱精髓,且在原来的传统艺术表现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并创作了七言歌《五水共治大家唱》、《二十四孝》等,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好的传承下去。

  近年来,韩奶奶在余杭电台、余杭新闻网和余杭晨报上得到媒体的多次采访和关注,2017年获运河街道首届最美水乡人物称号,同年又获得余杭区首届政府开放日市民代表,在2016年被杭州市乐龄网“乐龄能人堂”称为宝卷传承人。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