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人心向背>》观后感

用户头像
来自武夷学院-朱嘉丽发布于:2019-05-16 09:42:49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我们观看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央视播出,我看了第一集《人心向背》后,感触很深。白恩培、周本顺和李春城等三名落马的原省部级官员同时“亮相”,现身说法。镜头中,他们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所呈现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反腐决心,在这些曾经的高官讲述中,我们还看到了腐败之所以发生的内在逻辑。 比如人性弱点。白恩培说起他的腐败动因,特别提到商人“住豪华的房子,坐豪华的车,个人还买的私人飞机。我也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这思想就变了。”眼热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员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一定作用,但当权力和诱惑都足够大,单纯的教育就会显得苍白。尽管人性弱点,绝不是贪官腐败的借口,但从反腐的角度讲,这是必须要正视的。人性共通,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错*的“本能”。腐败永远可能发生,反腐自然只能“永远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顺关于“站台”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个面帮他站个台,一起吃饭,我什么话也没有说,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上面有人,这个事都会办得通”。简单一句话,道尽现实的复杂,反腐的困境。尽管权力的“笼子”在收紧,但永远都可能有疏漏。 《人心向背》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贪官落马前后的容颜落差,还是不无诚意的忏悔;无论贪官处心积虑追求奢靡,还是大肆搞迷信,无不让人受到触动。其中,让我记忆最深也最值得让人反思的一句话是:从小我们吃过很多苦,所以是从贫寒之家出来的,从小就痛恨贪官,到最后自己成了贪官,我感觉这是一个莫大的悲哀。 痛恨贪官却变成了贪官,在追悔莫及时说的这段话,可信度应该颇高。当年的穷孩子为何成了大贪官?当年颇有志向的才俊为何沦为人人不齿的腐败分子? 粗略说来,不外乎以下原因:一是随着权力的扩大,敬畏意识却弱化,理念和信仰抛了锚。为享乐而将党纪国法抛在脑后,甚至有种再不捞钱就来不及了的“紧迫感”。二是权力越大,诱惑越多,但缺乏节制,终被诱惑俘虏。周本顺说过,我只看到了里面的五光十色,没有看到里面的刀光剑影。商人和官员勾肩搭背,显然不会做赔本*,而是以诱饵钓大鱼。以白恩培为例,其妻看中个手镯,大概1000多万元,让某商人*。如果不是白恩培手握大权,能满足商人所需,他们会如此舍得下血本吗?三是落马的省部级官员都称得上一方诸侯,他们没有受到足够监督,相反在任时权力过大,大到一度可以为所欲为,最终落入法网。“官当到了我这个级别,制度对我而言就像牛栏里关猫。”“官当到我们这*,就没有人敢监督了。”这些也许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从中可知,一些官员到了一定级别确实不受足够监督,这也是他们乱来的重要原因。 如今,中央已明确提出,反腐败必须保持高压态势,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一旦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形成,官员想腐败也不易了。 我认为要从根源上防止腐败,应该作到始终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