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陕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重要讲话
深秋时节的南泥湾,风光旖旎。驱车穿过稻香门迎面便是党徽广场。不远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里虫鸟鸣唱,千亩稻田呈现出一派“江南”好风光。
“如今的好光景,都是当年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一镢头一镢头刨来的……”一座农家小院里,76岁的老党员侯秀珍穿着红毛衣,倚着墙正为来访者讲述南泥湾的故事。窑洞外墙上,“南泥湾精神代代传”几个大字格外耀眼。
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昔日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的好江南”,树立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光辉旗帜。随着歌曲《南泥湾》传唱大江南北,体现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南泥湾精神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泥湾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把镢头一把枪,刨出“陕北的好江南”,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
陕西延安市区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眼前,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仿佛在诉说着南泥湾的峥嵘岁月。
1941年春,在“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激励下,王震旅长率领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的指战员们挺进南泥湾,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垦荒屯田。
那时的南泥湾,几十里没有人烟,村镇只有几户人家,四周是荒凉山坡和原始森林。但历史将它推向时代的潮头。
“1941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入最为艰苦的时期。”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馆长左铁说,侵华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毁灭性的“扫荡”和“清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加上国民党顽固势力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政经济尤为困难。“当时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正如*同志指出的:‘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巨大的困难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党中央和*同志号召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左铁说,三五九旅部队在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誉为“发展经济的前锋”。
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时任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副连长,过去常对晚辈讲起那段披荆斩棘、战歌嘹亮的峥嵘岁月——
初进南泥湾,没地方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简陋的帐篷,露宿山林野谷;没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没鞋穿,动手编织草鞋;开荒的工具不够用,就找废铁自己造……在曾经的荒芜之地,三五九旅奏响了生产自救的凯歌,涌现出了许多“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
“有一位名叫郝树才的战士,用镢头一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厘,人称‘气死牛’——一头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侯秀珍说。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五九旅开荒耕地26万亩,把“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战天斗地开垦南泥湾,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收获的不仅是粮食等物质产品,更播撒下了南泥湾精神的种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建教研室主任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