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高一时,语文老师就曾让我们观看过《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当时虽然年纪尚小,阅历不多,但依然对电影情节感到难过。终于在大二,时隔这么几年,我读完了余华的原著作品《活着》。
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到凤霞的儿子长到四五岁就结束了,画面停留在福贵、二喜和苦根吃饭,我一直以为他们祖孙三代会长久的生活下去。尽管生活不易,人生艰难,但他们三个会相互陪伴。看了小说我才知道,故事的最后,只剩下了长命的福贵,连年幼的外孙都早早离开人世。我无法想象福贵面对一个又一个至亲离开他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福贵依然坚强的活下来了,在经历了这么多打击后依然活着,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本能吧。哪怕这个世界让你绝望,让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的活着。
阅读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的想,是只有福贵一家这么充满苦难,还是那个时代的人都这样历经磨难。我的内心似乎希望是前者,但我的理智又告诉我这是历史的映照,是作者对一个时代的描写。福贵一家的苦难,恰恰代表了那个时代一种人群的不幸。这是时代强加的苦难,也是他们真实的生活。思及此处,我想到奶奶对我说过的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每个人都活得艰难,但每个人都为了活着尽最大的努力。奶奶说我是幸福的一代,我生活在吃穿不愁的时代,没有如何生存的困扰。读完这本书,我才深刻的认识到如今幸福安稳的生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活着》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写出了苦难对世界灾祸乐观的态度。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我想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意义。
认清生活的真相,并且仍然热爱它。向上攀爬的那条路,才更让人热血澎湃。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