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读后感

用户头像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尹炜健发布于:2019-04-11 13:57:18
跟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从《肖申克的救赎》认识斯蒂芬金,他被誉为“无可争议的惊悚小说之王”,但我并不认为他的作品都是恐怖可怕的,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悬疑的氛围,通过惊悚的情节埋下疑团,但最后的真相还是来自于现实,或者说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最近读了他的旧作《它》,英文名it,从词性来说,可以指代任何事,也突出了书中的主要角色——一个无比诡异的家伙“它”。   故事发生在德里小镇,二十七年前的一个雨夜,威廉的弟弟乔治惨死在下水道口,然而这不是一次意外,此后不断有小孩失踪或死亡,警察却无能为力,整个小镇似乎被恐惧萦绕,让呢仅仅只有孩子们害怕,大人们对此视若无睹,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但有七个孩子(威廉、本、埃迪、理查德、贝弗莉、斯坦利、迈克)与众不同,他们总能看到可怕的“它”,并发现“它”每隔二十七年在德里出现,每次都将残忍杀害数十个孩子。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体会,他们组建了“窝囊废*”,为了阻止“它”的肆虐,他们决定向“它”宣战。   在他们的齐心协力下,总算重创了“它”,小镇重回宁静。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除迈克以外的六个孩子都离开了德里,但他们约定,若“它”再次出现,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回来,彻底消灭“它”。时间一转就到了二十七年后,这六个孩子都事业有成,似乎已经遗忘那个恐怖的小镇,那段携手作战的日子。可是命运的齿轮重新开启,迈克打来了电话,他们是时候重聚了,遗憾的是,斯坦利再也回不去,因为他突然死在了自己的浴室,并用最后的力气,在镜子上留下了血字“它”。   由于斯蒂芬利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加上惊悚的题材,在故事伊始,就出现了斯坦利的死亡,我先入为主的认为他是被阴魂不散的“它”杀害了,留下血字是为了提醒其他六个伙伴。慢慢看下去,我又想通了,斯坦利的死的确是意外,之所以写下“它”是遗憾于不能像过去一样,跟同伴一起抗击令人恐惧的“它”,希望其他伙伴可以齐心协力消灭它。经过斯蒂芬的渲染,我们会沉浸在一种无法言说的氛围里,不由自主起鸡皮疙瘩,尤其在夜晚看细思密恐。   时隔多年的伙伴重聚,回童年忆往事,其实是对成长领悟,会发现“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源自内心的恐惧,以及不敢面对,只是一味逃避。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只有这七个孩子能够看见“它”,他们每个人都有不愿他人知晓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才是促使他们产生恐惧的原因。哪怕多年后,他们表面生活优越,被人艳羡,可实际上并不完整,因为他们没有从内心释放自己,直到回归故土,他们才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所幸的是他们发现二十七年后,他们仍然彼此爱着对方。某种力量再度把他们团结在了一起。   这个故事不仅仅关乎恐惧,它还关乎勇气,爱,成长与生活。当孩子很好,当大人也不错。我希望我有一天清晨醒来后,也会真心地这样感慨一下。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