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的孤独》有感

用户头像
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刘路易发布于:2019-04-09 18:53:37
提起孤独这个词,一开始我是很抗拒的,因为一想到孤独就会想到形单影只、孤孤单单、落寞等不太阳光的词汇,以前的我因为极度胆小而很害怕孤单,如果我是一个人在家,要是听到哪里有什么声响一定要去弄明白,要不然寝食难安,现在随着年龄渐长,慢慢的我不再那么害怕了孤独了,甚至是有一点喜欢独处的时光,觉得自在随意舒服坦然,虽然我的内心已经对孤独有了改观,但嘴上我是不愿意承认的,看完了复旦哲学博士陈果老师的书《好的孤独》,我豁然开朗,书中说,人注定要承受属于自己的一切,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够分担,无人能够代劳,我们对孤单的惧怕不亚于对死亡的恐惧。看来不是我一个人害怕孤单啊! 如果当我们能够正视孤单,承认它的存在,不逃避不掩盖,迎向孤单把自己托给孤单,视孤单为友,那就已然成为了享受孤独的思想者。在书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丝丝哲学的意念,但都很在理,觉得有一股由内而生的气流通到发端。喜欢那标题“换一种看法,就是换一种活法”,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如果自我错位,成就的是外功而不是内功,那他也什么都不是,即使是我们普通人看来的很成功的人士,他也依然觉得自己什么也没有,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离自己的心远了,感受不到幸福的人,就不能算是成功。这对于像我们这样普通的人,有一点治愈的作用,看完之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觉得现在的烦恼真的不算什么,现在的自己应该是可以幸福的。 风度不是造作,而是内在气度的自然流露。人们读过的书会藏在一个人的气质谈吐里,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因为读书充实了你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的风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气场,透露了这个人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从小我是一个内向的人,都说内向的人心思细腻,所以当人们被一个人的演讲或者是侃侃而谈吸引时,我会更多的去关注,这人有什么样的气场,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气场,让他往众人前一站或是一开口,就能迅速抓住所有人的注意力,据我分析,这个世界有气场的人分为两种,有身份地位的人和有知识的读书人,他们一种是靠钱和权造成的气场,这种气场是一种需要外在物质的堆积,如果抛开了这些外在的东西,那气场也许就不一定存在了,所以这是一种有可能会消失的气场,另一种则是靠丰富内心世界形成的气场,这是别人永远拿不走的一种气质,所以多读书丰盈自己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气场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溢 于言表”、“自然流露”。 文中引用了一首英国小诗我特别喜欢,“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双手我无限,刹那是永恒。”是的,不管是一颗沙粒,还是一朵花,只要你细心观察都会各有各的精彩,用孩童般天真的眼光去看待一些微小的事物,你会发现别有洞天,但成人往往会忽视觉得太微小不足挂齿的事情,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道理,但生活也是这样有正面也有反面,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偌大的世界,在人们的眼中固然复杂深奥,但如果有一双比我们人类更高境界的慧眼,在他的眼中我们的世界会不会也是一朵不起眼的、墙角的“小花”,而你我不过是暂时附在小花上的一粒粉尘而已。我知道,这是作者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了哲学的思维方式,但句句在理,很能引起共鸣。 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范畴的书籍,就被深深吸引,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的气场,可能作者用的词句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吧,提到哲学,我的印象是枯燥乏味,但是看过这本书让我这个从不认识哲学的门外汉既然有了一些想要更多了解哲学的想法,我想这位复旦老师的课应该是火热异常,一个真正热爱哲学的人,才能把自己所喜爱的推崇的思想观点,用最简单最有趣的方式来推荐给大家。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换一种活法,这就是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