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食?断交?无所谓~
断网??不!!!
停水?停电?who care~
停手机??no!!!!
出门上课,伞忘带了、书忘带了......ok,没关系,都是小问题。手机忘带了,"啊!我的手机呢?不行!!得回去拿!!”
吃饭看手机,上课看手机,上厕所看手机,玩*进入游戏的等待时间看手机,考试看……哦,考试不让看手机(so sad~)。手机不在身边,简直无法接受,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凌晨三四点了依然还在意犹未尽地刷微信、微博,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可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好不容易睡着了,有时梦中惊醒忍不住翻身打开手机继续刷,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就是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人找、深夜朋友圈更新的动态、微博的热搜是什么……
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会有那么一瞬间忍不住想要打开手机,哪怕不做什么,只是点亮屏幕,划动几下,再熄灭屏幕。有的人手机电量不足就感到浑身不舒服,但是还是会继续玩直到关机,然后关机后没有手机玩又简直要命。
一百年前,我们被*控制
一百年后,我们被*制
……
几年前,我们一直在讨论网络成瘾,而现在更多的是手机成瘾。滑手机可能是我们早上睁眼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我们在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研究表明,我们每天大约会刷85次手机。
Nir Eyal对手机上瘾的研究表明,我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自2001年以来一直稳步增长,平均每天约3小时。大学生每天平均花费9.5小时,超过一个工作日。
渐渐地,我们发现,滑手机带来的快乐和回报越来越少。但同时,我们的忍耐力似乎也在增加:手机好像没什么特别好玩儿的?半夜了都没有人在发微博和朋友圈了呀,Anyway,那我也要刷。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我们在利用玩手机来拖延、逃避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Deadline的焦虑驱动我们利用玩手机来饮鸩止渴,但每刷一次,我们就更空虚一点。这个恶性循环导致我们对手机彻底上瘾。当人们无法刷手机时,他们就会恐慌。
没有手机的24小时,你会怎么度过?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四个小时后放弃,极少数的人可以完成这项看似简单的艰难任务,你,想来挑战一下吗?
社会心理学家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 )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通过智能手机,我们在朋友圈、微博去呈现的自己都是经过编辑、修改、润色以及删除去达到的我们想要变成的样子。很难让我们互相了解,真正地了解和理解对方。一旦面对面交流,你会惊慌、你会词不达意、你会犯小错误,这样一来我们在别人眼中就不完美了。
也许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手机完成,越来越多的情谊需要手机才能维系,想要抛开手机还能坦然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记住,手机只是工具,而你,才是主人。
放下手机,好好听课、看书。
放下手机,多陪陪家里人、朋友聊聊天。
放下手机,多去散步、锻炼。
放下手机,不然你都不知道你喜欢的他(她)在看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