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儿女 投身革命
1904年11月,张琴秋出生在浙江桐乡石门镇。1913年,她在石门湾振华女校读书。1920年秋,张琴秋考入杭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新思想的熏染之下,她和同学王华芬手持剪刀,当众相互剪去一尺长的发辫。这场“头发革命”一度轰动全校。
1922年,张琴秋转入上海爱国女校。其间,张琴秋经常去看望在上海居住的小学同学孔德沚,认识了丈夫沈泽民,也就是沈雁冰(茅盾)的弟弟。后在沈泽民的影响下,张琴秋激发了献身革命事业的热情,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张琴秋经组织安排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回国后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
很快,张琴秋被任命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主任。红军里女战士不多,女指挥员就更少。张琴秋站在队伍最前面,虽然个子不算太高,但依然引人注目。“漂亮又不能代替打胜仗。”男兵们的质疑,张琴秋看在眼里。很快,她就以标准的军人姿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雄辩的口才令大家折服。
烽火年代 驰名川陕
秦巴山脉深处,千崖万壑,树高林密。在张琴秋的带领下,川北妇女组成了一支“相当活跃、得力的革命力量”。至今,“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枪”及“女将领张琴秋指挥如神”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人知。
那是1933年初夏的一天,张琴秋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转为红江县委书记期间,当部队暂时撤离通江、巴中、南江一带北上时,张琴秋奉命带领500名女战士,担任护送300名红军伤员的任务。在走到苦草坝附近时,她们遭到了军阀田颂尧部队一个团的袭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她指挥战士们沉着应战,打得敌军晕头转向,敌人还误以为是遇上了红军主力。张琴秋抓紧时机,向敌人展开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组织大家向川军士兵喊话。川军士兵们纷纷调转枪口,将川军营以上军官们捆了起来,投降了红军。捷报很快传遍了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
至今,在张琴秋战斗过的地方,依旧流传着许许多多张琴秋的感人故事,当地政府还为她塑造雕像,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位红军将领。
艰苦朴素 一生为党
新中国成立后,张琴秋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虽是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但她从不以领导自居。20世纪50年代的纺织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张琴秋因为精通俄语,和苏联专家交往顺畅,她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张琴秋已经离开部队,在纺织工业部工作,便没有被授予军衔。
张琴秋衣食住行极其俭朴,她对孩子们也十分严格,孩子们上学,都步行或乘公交车。她常常教育身边的孩子:战争年代十分艰苦,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不能贪图享受,丢掉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张琴秋于1968年4月在“*”中被迫害去世,终年64岁,1979年6月,被平反昭雪。徐向前元帅主持追悼会,悼词是:“无论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她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