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三杰”特别是高剑父那里,“艺术的大众化和大众的艺术化”是一个始终萦系于怀的主题。“语言”的改革,始终不能脱离“以画救国”的重负。
抗战爆发后,“为社会而艺术”的思想成为主流的选择,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的问题也愈益凸显。为了融入到救亡图存的大时代精神中去,大部分国画家都面临着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及传统图像语言的转换这一问题。岭南画派的“抗战画”运用中国画的形式来描写记录战地状况、民众的流亡惨状、日寇的侵略暴行等,在艺术功用上使中国画能够像木刻一样发挥宣传、教育大众的作用。战地写生、抗战画展的流动性,也扩大了中国画成为民族救亡“武器”的可能性。“抗战画”的特点,在于最大限度地打破了中国画只宜描写清远淡逸的美学风格。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于“中国画为什么不表现较为复杂的东西”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