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生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
“呼兰河这个小城的生活是寂寞的。”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当然很同情,然而,站在邻居和婆婆的立场来看,他们只是按“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很无辜,很无奈,也很无知。
从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的悲惨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上个世纪闭塞小城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单调而又刻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活着。而类似于小团圆媳妇这样的生活小插曲,在他们看来是一场热闹,是撒向平淡无味的生活中的盐,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待风波过后,生活又变得波澜不惊,枯燥乏味了。可下一个“小团圆媳妇”出现的时候,又会刺痛人心的柔软处,可阵痛过后,便是无尽的麻木。
茅盾先生在品论《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这一片段时提到,小团圆媳妇的死,不能怪她的婆婆,也不能怪那些把她按到热水里的街坊邻居,而是那种上千年延续下来的习惯把小团圆媳妇推向了死亡。不可否认,街坊邻居们按照习惯标准对小团圆媳妇评头论足,说她不像个小团圆媳妇,而婆婆呢,则是按照习惯“管教”她,希望她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因婆婆的“管教”而生病时,婆婆也是按照习俗为她请大神,为她“洗澡”,甚至为她花大钱请云游道人。而街坊也都是习惯性地来围观,看热闹,热心地出主意。他们都没有错,可以说,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看着小团圆媳妇受到如此折磨,也心生怜惜,也都希望她的病能治好,希望她成为小团圆媳妇,不希望她死。可结局确实,他们一起用双手将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老家”。
在这个寂寥的小城里,小团圆媳妇不过是众多游魂中的一个,她向命运做出过抵抗。她不过十二岁,长得却比十四岁的女孩子高大,有一天粗黑大辫子,口齿伶俐,头一天上婆家就吃了三大碗饭,婆婆打她时她也抵抗……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传统思想观念,对命运的反抗,然而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大抵都是固守传统的,似小团圆媳妇这样的人物,人们眼里是容不下的,但是人们又都是善良的热心的,想要用传统的方式,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的人们都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都是些自怨自艾的可怜虫,他们无法真正意识到自身的愚昧无知,而把他们惯常的生活状态奉为真理,他们因封建自守而自食其果却又不知所措,他们是值得被同情的。
我相信作者萧红在写《呼兰河传》时不仅仅是想让我们同情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而是想以旁观者的身份挖掘那个时代埋藏最深的腐朽,把它们揭露给我们看。在那个斗争的时代,萧红为她笔下的文字披上战袍,狠狠地揭露了那个社会人们的愚昧保守,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惨状。她的文字是平淡的,却又是病态的美好的,读起来的心情是由轻松而愈加沉重的。
而小团圆媳妇却又是鲜活的,刺痛人心的。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