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有感

用户头像
来自南华大学-张嘉宁发布于:2020-02-09 23:40:09
花了些时间把《围城》看完了,就又要和一位老朋友说再见了。现在更是感觉,每当看完一本书,都像是和陪伴自己走过一段时光的老朋友到离别,会痛心,会不舍,但好在,每一次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现在越发感觉,读书大概是感受这个世界未知领域的最好捷径了。 记得第一次听到钱钟书的名字是在初中的课本上,当时对他是陌生但又好奇的。第一次拿起《围城》来读,是在初中的图书馆里,可是,那个年纪的我勉强读完第一章,对方鸿渐无感,也就从此没再拿起过这本书。直到大学时候的一个闲暇的下午,陪着同学在图书馆自习,感觉无所事事,随意翻找经典文学的柜子,这本书再次出现在我的视线里,这是我第二次阅读《围城》,而这一次,我读到了第四章,是苏文纨吸引我读到这里。读完这本书,是第三次拿起的时候,也就是这几天的事情,这一次,我特别心平气和地一口气读完。初次通读《围城》,尚且欠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书中许多蕴意极深的句子,颇有意味,感悟良深,但也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语文读物。 待到完整读完这部经典小说,我才明白了钱钟书先生在序中说这本书是“锱铢积累地写完”的意思,书中那些“琐碎”的生活见闻和经历,以及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来的,只是,这些“琐碎”,有时候未必有趣。 有一段话我感觉触动还是很深的:“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像对唐晓芙的一番情感。有几个自己,仿佛是路弊的,不去收拾,让它们烂化掉,给鸟兽吃掉——不过始终消灭不了,譬如向爱尔兰人买文凭的自己。虽然无法完全准确的感知方鸿渐内心最最真实的想法,但就我而言,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我们也会曾经历过种种感情,虽说不会完全一致,但内心的情绪总会大同小异,初高中时代纯洁的感情让我们感慨那个青涩的自己,在那个时候,喜欢的人多看了你一眼都是莫大的欢喜。再后来,大学时代的感情仿佛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会慢慢辨别并慢慢感悟,我们会倾向于有相同的爱好相同思想的人。然后,当我们谈及婚姻,我们又会考虑财富,家庭这些客观因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尽管我们会反感,但我们最终逃避不了,我们无法在高中时代就决定今生要结婚的对象,时间会带动剧情的发展,而我们无法阻止。就像方鸿渐在经历了种种不顺之后,才发出感慨: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这是方鸿渐历经种种之后的结论,可现在的你我有这样的情怀嘛?我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建立。
点赞 (0)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