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利后,*审时度势,毅然带领秋收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地区,在全党率先开始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农村的老百姓最希望得到的就是土地。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了他们最强烈的经济利益诉求。”赖宏说。
1928年5月20日,在茅坪谢氏慎公祠,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正式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并在各级政府设立土地委员会或土地委员,明确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会后,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这年丰收时,白银湖乡第一次解决了温饱的农民,把家里的菜和糯米麻糍端到祠堂里聚餐,“共产党万岁!”一声由衷的呼喊,从此传遍罗霄山脉的村村寨寨。
“土地革命的开展,红色政权的建立,深刻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老百姓最讲实惠,也最懂得感恩。”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明荆情不自禁地哼起当时的民谣:“千恩万谢毛委员,工农革命掌政权;穷人翻身做主人,革命到底心不变。”
朱德,本是滇军的少将旅长,却义无反顾抛弃高官厚禄,选择了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共产主义,带着部队奋勇突围,奔向井冈山,实现伟大的“朱毛会师”。还有,汇聚井冈山的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张子清、王尔琢、陈毅安……他们或是留学生、大学生,或是富家儿、官宦子弟,生活优渥,衣食无忧,明明知道是一条抛头颅洒热血、无比危险的道路,却毅然走下去。
由于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内军民物质奇缺。食盐断绝,粮食不够,就用红米饭、南瓜代替,有时还要靠野菜充饥。没有被子,就盖稻草。“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为了让贫困农民过冬,*将自己的棉衣送去,只穿两件单衣工作;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储备充足的粮食,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
“*、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红军官兵,一直把人民群众视为父母,温暖挂在心间,凝结了生死与共的深情。”党史学家如是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