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党史,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并不是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的历史,而是先辈们使之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或许有人并不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产生的,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但每次重温党的建立之路,我都会热泪盈眶,心怀感激。
说到党的建立,就不得不从两个重要人物说起,在建党历史上被人称为“南陈北李”的陈独秀先生和李大钊先生。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年,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分身乏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流亡海外,国内政局混乱,中国再次进入风雨飘摇的时代。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允许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进行示威行动,汉口、长沙等地工人甚至罢工*,拒不承认二十一条,誓血国耻。远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李大钊得知此事气得连饭都吃不下。而此时陈独秀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同学们就让陈独秀说说如何救国,陈独秀淡淡的说道这样的国无药可救,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靠换人换政府不能解决,他们想要救国必须推翻重建朝廷的老路,找出一条新路。回国后,陈独秀感慨自己这些年东奔西走九死一生,结果到现在还是一事无成。中国的问题光靠革命解决不了,他打定主意这次回国二十年不谈政治,要脱胎换骨转变自己的思想。到此《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应运而生。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思想启蒙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李大钊得知陈独秀创刊后,拿着《青年杂志》激动万分。倒袁已成为全中国的共识,唤醒民众的思想觉悟是李大钊一直想做的事,他已经决心放弃学业。后来李大钊被早稻田大学以长期欠习为名除名,可他却反而松了口气,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搞革命了。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一场丑态百出的闹剧终于夭折。随后李大钊应邀赴北京担任《晨钟报》主编,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了充满新思想的革命家。后来因反动政府的压迫李大钊不得不放弃《晨钟报》的编写,转而成为了《新青年》杂志的同人编辑。在那一段动荡的反动政府压迫的时代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辈们一直在为中国寻找一条光明的未来。他们带领学生进行学生运动,带领工人进行工人运动,上街讲演、发传单对反动政府进行反击。后来经过李大钊对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深刻研究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救赎中国的“良药”,再后来陈独秀也确定社会主义国家才是中国该走的道路。1920年春,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等人来华。维经斯基一行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经李大钊介绍,他们又前往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的步伐。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中国共产党小组,直到1921年6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大作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标志,一定会办的十分成功,陈独秀为自己无法见证这一时刻而深感遗憾。北京亢慕义斋内李大钊组织召开形势报告会,长辛店的工人代表也一同参会。全国工人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五一时长辛店的工人们正式成立了铁路工人工会,而这并不是个例,各类型的工人团体都纷纷成立工会,在社会的舞台上工人阶级已经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李大钊同时宣布一大已经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他说出自己的心得,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并坚信百年后的中国必会证明他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1927年,李大钊被反动军阀陷害,不幸遇害,年仅38岁。李大钊等众多爱国共产党员逝世后,共产主义思想并未就此销声匿迹,而是如同春风中被大火焚烧的野草一样,烧掉一片又生出一片,周而复始越来越旺盛。
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涌现出了一代代地有志之士,一个个拥有先进思想地新青年,他们为了救国图强的伟大理想,义无反顾地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郭钦光、赵世炎、邓中夏、俞秀松、何孟雄等一个个可爱的人如同电影般的在我脑海中一一浮现。陈延年宁死不跪被乱刀砍死,陈乔年宁死不屈从容赴死,李大钊走上绞架从容就义。如今,以青年为主的市民群众等,来到陈延年和陈乔年墓前,以献花、写信等方式告慰革命烈士。信中,青年们写道:“延年,应是期盼长寿的祝愿罢。您却在最光辉灿烂的年华早早牺牲,终究以你青春之生命,延华夏之华年”;“因为你们,所以我们”;“只要我们记得您,您便永远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祖国大地的山水之间,当您俯瞰这万里河山,处处都有您的气息精魂”。还有网友虚构了一段故事:有一天李大钊和陈延年来到龙华烈士陵园,看见好多后辈来送花。大钊先生拿起一朵闻了一下,花很香,递给了延年。延年也闻了闻,对大钊先生说:“先生,他们爱我。”大钊先生说:“延年,因为你爱他们。”
我曾试想着如果我身处他们那个年代,我是否有勇气像他们一样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自己的国家去献身,为了那样的一个国家去找出路,去不顾一切的斗争。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若命运之手将我们推向特殊的时刻,愿我们能像期待中那般勇敢”。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否认我们眼里常含泪水的事实,因为我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