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我们的故事
40年众志成城,
40年砥砺奋进,
40年春风化雨。
瑶池儿女用双手书写了
阜康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变化的是房,不变的是家
__阜康市第三中学 薛霞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日益美好。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见证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翻天变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从我有朦胧记忆开始,只记得太阳刚透出点头时,在一幢两间土坯房里,床上躺着几个月大的妹妹,旁边只有五岁的姐姐,一手拿着瓷碗,一手拿着汤匙坐在妹妹旁边,一边喂水,一边哄道:“不哭、不哭,妈,马上就回来了”。而我正蜷缩在房间后窗台上,睁着大大的眼睛,不闻身边姐姐的喊声和妹妹的哭声,只是将目光透过模糊的玻璃,看向屋后幽长的小径,祈盼着熟悉的身影。
当太阳当空照时,一道急匆匆的身影出现在小径上。于是伴随着开锁的声音,又夹杂着惊呼声、喊声、哭声......当年轻的母亲带着从生产队返回时的疲惫身影和对孩子们的关心走进屋里,一下子,孩子们迎来了一天里的第一缕阳光。安顿好孩子,母亲又马不停蹄地拿起屋外的扁担和水桶,用她那瘦弱的肩膀,挑来今天的饮水。然后又用她那粗糙的大手洗涤一家人的衣物。傍晚时,在外搞副业的父亲回来了,带回了几个又红又大的苹果,红红的苹果诱惑着我和姐姐垂涎三尺,于是乎,我一手抱着大苹果,一手拿着菜刀,缠在母亲身边,要吃苹果。而正在叠被子的母亲不知女儿把菜刀放在被子上,随着母亲的动作,只听“哇”的一声,在我的脚背上就有了一个永久性的纪念。这一年我三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天,父亲突然搬来一台四四方方的小匣子,父亲告诉我们这是电视。于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就属晚上了。瞧,村上二十多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说着、笑着、吃着,可当电视机打开时,一切又都安静下来,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望着电视机。是这台小小的电视机带着他们走出农村,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这一年我五岁。不久,上小学了,家里的两间土坯房已满足不了一家人的需求,于是乎,放学回家就放下书包,用自己稚嫩的双手与父亲一起脱土块,搬土块------,很快两间房变成了四间房。接着父亲骑回一辆自行车,自此我家步入了有车行列,也就在这一年,父亲又搬回一个长方体,父亲告诉母亲:“今年过年你再也不需要用手洗被单、洗床单、洗衣服了”,从此我知道了一个叫“洗衣机”的名词,这一年我八岁。十岁左右时,录音机、缝纫机也在我家落了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小小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大大的彩色电视机,晚上的热闹不复存在,各家各户也都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了。一天,父亲带回一个小型工程队,叮叮当当,不久,家里有了厨房和粮仓。而上初中的我,再也不用穿打补丁的裤子,不用穿母亲改过的衣服,不用穿布鞋了。而当流行绿色的衣服时,很快我也有了;流行黄色的发带时,很快我也有了;流行篮球鞋时,很快我也有了。不久,家里添置了一台小型拖拉机,更为全家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禧年以后,原有的两间土坯房经历了三十年风雨的洗礼被换成了一套宽敞明亮的砖房,房间的布局不在客卧一体,而有了客厅和卧室之分;地面不再是水泥地面,而变成瓷砖;家俱不再是简单方桌、方凳、衣柜,而变成了餐桌、沙发、茶几和电视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电话、手机、电脑也不再是神话。而现在,小小的五口之家已发展成十一口之家,家里又增添了两幢宽敞明亮的砖房。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