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革命人物—郑作民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张小润发布于:2021-04-09 18:31:34
我的家乡是湖南永州 在那里有这样一个革命人物叫做郑作民。郑作民是抗日名将,革命烈士,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湘籍最高将领,是革命战争年代湖南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永州市新田县近代以来最为耀眼的军事将才之一。 郑作民,别名郑文贝,1902年9月出生于新田县高山乡一个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没有消磨他坚忍不拔的斗志,却成就了他远大的抱负。小学时,他给自己改名“治新”,意在“治理新田”,后又更名为“振华”,以明其鸿鹄之志。 1924年5月,郑作民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编入学生军,参加两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郑作民任第二军九师师长,在奔赴战场前,郑作民宣读了写给母亲的遗书:“男现率师重上战场,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与敌寇战斗到底,把敌人赶出去。”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郑作民任第二军九师师长,在奔赴战场前,郑作民宣读了写给母亲的遗书:“男现率师重上战场,抱定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誓与敌寇战斗到底,把敌人赶出去。”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何佳容发布于:2021-04-09 20:08:28
李志民(1906年7月9日-1987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人。在他的整个军事生涯中参加过西征战役、大清河北战役、青沧战役、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0几个战役,担任过游击队党代表、师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等10几个职位,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志愿军副政委、福州军区政委、等多个职位,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重建家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湖南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于1987年11月因病去世,享年81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费丽莎发布于:2021-04-09 20:20:26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大祥区蔡锷乡)。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11月8日逝世,终年三十四岁。北京政府拨款二万元,举行国葬,追赠其为上将军,定12月25日为云南*纪念日。遗体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遗著有《蔡松坡先生遗集》、《松坡军中遗墨》以及《蔡锷集》。 魏源(1794-1857),隆回县金滩(今名金潭,属司门前镇)人。属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晚年法名承贯。其著述甚丰,除《圣武记》、《海国图志》、《默觚》、《元史新编》外、还有《净四土经》、《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子思子发微》、《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春秋繁露注》、《老子》、《默子》、《孙子》、《吴子》等若干卷,并协助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 石醉六(1880-1948),又名石陶钧,邵阳和安乡大树村(现新邵县潭府乡大树村)人。和蔡锷将军同为梁启超的学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任职为广西*学生队长兼战术教官(是李宗仁、白崇禧的老师)、护国军参谋长、辛亥元勋黄兴秘书、黄埔军校长沙分校校长、国民政府参军。不仅仅是个军人,而且是一个志存高远的诗人和学者,特别是思想家、哲学家。作为诗人出版诗集有《武冈集》、《危城集》和《庐山集》。至于思想家、哲学家,多数人听说他在写一本名为《一论》的书。 廖耀湘(1906年5月16日-1968年12月2日),国民党将领,爱国民主人士,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第六军军长。黄埔学校第六期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40年同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8年10月辽西大会战兵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于1961年12月作为特赫战犯被释放。“文革”期间受迫害致死。 吕振羽(1900-1980) ,湖南省武冈(今属邵阳县)人。著名历史学家,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袁国平(1906一1941),湖南宝庆(今邵东)人。原名袁幻成,又名袁裕,字醉涵,笔名最寒。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积极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同右派的斗争。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左翼宣传队队长,随军北伐。1927年参加南昌*和广州*,后转移至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任工农革命军第4师党代表。1929年11月,任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部主任。1930年6月,任工农红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任工农红军第8军政治委员。1933年1月起,先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政治部主任,工农红军学校政治委员,抗日红军大学第2分校政治委员,教导师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东办事处主任等职。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14日,袁国平在皖南事变中身中四弹牺牲。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又号日休,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他持枪攻打巡抚衙门;五四运动时,他立下遗嘱,身先士卒,火烧赵家楼;湖南*时,携着*,誓与张敬尧拼个死活;为“改造社会、改造人性”,他献身教育事业,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死时年仅42岁。 贺绿汀(1903-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贺绿汀一直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并且先后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分会主席等。为办好音乐院校、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与社会活动之余,他仍坚持音乐创作。从1949年起,他参加了歌剧《长征》的创作,并作有大合唱《十三陵水库》、无伴奏合唱《我们心上开了一朵玫瑰花》、独唱《牧歌》、民歌编曲《绣出山河一片春》、电影歌曲《不渡黄河誓不休》,群众歌曲《英雄的五月》等。1999年4月27日二十时十五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上海逝世,享年九十六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李海梅发布于:2021-04-09 23:21:02
林诗润(1900-1942),出生于藤桥镇(今三亚市海棠区)岭头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_ 1915年毕业于藤桥龙楼小学。1926年,林诗润和张开泰等在藤桥地区组织农民与地主恶霸、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积极配合张开泰等人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藤桥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农民武装,林诗润任农军连长。1928年1月中旬,率领农军连参加徐成章部攻打三亚。2月至3月初,王鸣亚集结反动武装2000多人反扑藤桥,林诗润带领第三连农军和兄弟连队,坚守12昼夜,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部队被迫撤退,于3月19日到达保亭营。“保亭营事件”发生后,林诗润潜返仲田岭。1928年冬,与张开泰等一起寻找党组织。1929年春恢复崖三区委,林诗润受党组织的派遣到陵水傲盆岭任高土扛牛交通站站长,负责传递党的信息和接待来往革命人员。同年秋,恢复崖三区苏维埃政府和农会,林诗润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组织农军挖战壕,建排寨,清算地主豪绅的罪恶。1930年1月,带领工作人员到保亭地区搞民运和兵运工作。1931年秋,中共陵崖县委成立,崖三区委、区政府进行调整,林诗润继续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冬,国民党陈汉光部队“围剿”太平峒至大里一带革命根据地,林诗润等十多人冲出重围回到仲田岭根据地。随后,陈汉光又包围仲田岭,对周围村庄实行移民并村政策,企图割断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1933年初,根据县委决定,林诗润与林豪等率部先后转移到崖西,并与当地游击队组编为崖西红五连。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