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6 12:40:25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那天晚上下着倾瓮大雨,大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 走过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留着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卜解释。今大,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 从此以后,董必武同志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这些破烂,在以后的行军中,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必武同志正是 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的“特制布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点赞 (1)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6 21:38:48
1935年 2月,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五师十五团团长白志文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了右肺,进入中央纵队休养连的伤员班被担架抬着随队前进。 除了白志文外,当时的伤员班有 5 个人:被炸伤了左胸的团长李寿轩,被炸断了一条腿的师政委钟赤兵,被炸伤了一只脚的师长张宗逊,被炸伤了腰椎的团长文年生,在一次战斗中伤了左腿的团长姚喆,都是伤势很重的重伤员。 部队渡过*江后,彻底把敌人甩在了*江的对岸,行军途中歌声笑声也多了起来。虽说伤员班的人员都是团以上干部了,但也都是 20多岁的小伙子,躺着几天不说话,憋得实在难受。 “ 白团长,唱支歌子吧?躺得心烦 ……” 李寿轩团长侧躺在担架上对白志文说。听了李团长的话,白志文扯开嗓子唱了起来: “ 十月里来秋风凉,红军准备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田、古陂打胜仗! ” 白志文一唱完,立刻就喊: “ 姚团长的江西民歌唱得好! ” 钟政委、李团长马上响应,逼得姚团长唱了起来: “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送给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 听他们这么一闹,伤员班的同志们都扯开喉咙唱了起来。直到大家唱得都没了词,姚团长提议到: “ 能搞点体育活动就好喽!躺着不动,全身酸疼。 ” 白志文灵机一动,顺手把一只拐杖伸到他的担架上说: “ 咱俩拔河比赛! ” 姚团长抓住了白志文的拐杖,双方较上了劲。白志文因为肩上有伤,不敢用劲,被姚团长一下子拽下了担架。担架员急忙把白志文扶上去说: “ 首长,摔坏了,我们可负不起责任。 ” 白志文说: “ 为了不使担架员同志为难,到了宿营地,咱俩再拔,三局二胜! ” 第二天,部队到了一个村子里宿营后,他俩又赛上了,最终还是姚团长把拐杖夺了过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6 21:39:19
1935 年 4 月 27 日 ,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胜利渡过*江。朱总司令闻讯,立刻领衔发去贺电。 喜讯传开,炉霍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高兴之余,大家心里又犯难了:战友就要到了,他们历尽艰辛,远道而来,总该有份礼物表表心意吧!可当时四方面军的同志,在川康一带的雪山草地转战数月,除了身上褴褛的衣衫外,哪里还能拿出一件像样的东西?又过了 3 天,总供给部传来一个通知:让各单位派人去领羊毛。原来,自从得到即将和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的消息后,朱总司令和总部其他首长一起就怎样做好迎接二、六军团的工作作了具体、周密的安排。朱总司令考虑到二、六军团的同志从南方过来,不久就要进入人烟稀少,气候多变的草地,迫切需要御寒的衣物。他指示供给部门,迅速把以往缴获的羊毛分到每个指战员手中,动员大家织袜子、手套、毛衣、毛裤,作为会师的见面礼。 在朱总司令的倡导和带动下,红四方面军从上到下开展起一个热火朝天的织毛线活比赛。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一件件成品从官兵们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交了上来。朱总司令看后十分高兴,经常表扬一些织得快、技术好的同志,还组织各单位推荐一些质量较高的毛线织品,让大家互相传着学习。 红二、六军团转战湘、鄂、黔、滇、康 5 省后,于 6 月抵达甘孜。会师那天,当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的指战员郑重地献上早已准备好的2万余件羊毛织品时,二、六军团的同志们深受感动,眼里含满了难以抑制的喜悦泪水。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6 21:40:02
红军在炉霍期间,为了活跃长征途中的部队生活,鼓舞士气,朱德总司令倡议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最别出心裁的项目,要数朱总司令提议增设的烧牛粪比赛了。 这次运动会内容十分丰富,有球赛、赛跑、跳高、跳远、跨越障碍,有*、投弹、骑兵表演,也有识图、测距、识别和利用地形地物。整个比赛场上,掌声、笑语,*的吼声、战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其势犹如云水翻卷,风雷激荡。 运动会从 5月1日 开始一直到 5 月 3 日 ,仍还在进行。 5 月 3 日下午 ,进行了最后一个项目:烧牛粪比赛。这是朱总司令建议增设的一个项目。因为部队不久就要进入草地了,朱老总根据自己的经验,得知茫茫草地不但无粮可补,有时连柴火也难找到,只能用牛马粪作燃料,用来烧水作饭。他对大家说: “ 别小看这烧牛粪,不懂门道还真烧不好。 ” 这个项目的比赛规则是,看谁先点着升起火苗。比赛开始了,随着点火的信号声响起,数千名红军战士几乎在同一时间划着了火柴。一会儿,宽阔的平地上到处冒起了青烟。青烟越拉越长,越滚越大。数千条烟龙汇合在一起,翻动飞腾,直上青天。一直在观看比赛的朱总司令和徐向前总指挥,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他们高兴的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又掌握了一项草地生存的本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6 21:40:37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之一陈赓,是个屠刀面前不眨眼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汉。可是,他却有三怕。一是怕同小孩子开玩笑,二是怕看到小孩子生病,三是怕听小孩子哭。 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会有这样的三怕?这是怎么回事呢?听了下面的故事,您就明白了。 在长征的时候,正是雨雪纷飞的季节。太阳早偏西了。陈赓在行军中看到了一个掉队小红军。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正慢慢地朝前走着。 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副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心情总是静不下来。他的脑子里,出现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向他的眼里直涌上来。 走着走着,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那小红军把我骗了!”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向着原路奔跑了回去。 陈赓有着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他这一声突然的大喊,是因为他明白了小红军其实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候。他用开玩笑的口气和陈赓说话,实际上是为宽慰首长的心,不愿拖累同样是筋疲力尽的首长。 当陈赓寻找到这个小鬼时,已经晚了。 陈赓把小鬼抱上马背时,有一件硬物触到他的左手。他顺着摸出来一看,原来正是小鬼那个鼓鼓的干粮袋,里面只有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留有几个牙齿印。 陈赓全明白了。可是这时,小鬼已经停止了呼吸。 陈赓一手紧搂着小鬼已经冰凉了的身体,一手狠狠地给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陈赓!你这个大笨蛋,你这样怎么对得起阶级小兄弟!” 这就是陈赓同志为什么怕同小孩子开玩笑,怕小孩子生病,怕听小孩子哭的缘故。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7 14:01:46
长征的时候,我在三军团的一连当司务长。我们连有九个炊事员,炊事班长姓钱,小矮个子,面皮黝黑,不大说话,是江西吉安人。副班长姓刘,中等身材,好说个笑话,是江西兴国人。挑水的老王,也是我们老乡。其余几个人,可惜我把姓名忘记了。   那时候,天天行军打仗,上级为了减轻炊事员的负担,规定每人只准挑四十斤,可是,他们都打了埋伏,把粮食装在铜锅里,每人都挑有六七十斤。开党小组会的时候,他们还给我提意见,说我只知道照顾炊事员,不关心战士,万一到前边寻不到粮食,部队吃什么?他们都是为战士想着呵,我没有什么话可说,只好让他们多挑些。   行军路上,炊事班最热闹,锅撞碗,刀撞盆,叮叮当当乱响一阵;副班长老刘还不时讲个笑话,唱个山歌,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一见就说:“看,我们的戏班子来了。”走得高兴了,他们还打着哨子飞跑,就象六七十斤的挑子没放在肩上一样。   可是,炊事班在行军中是最辛苦的。中途部队休息,他们要烧开水给指导员们喝;宿营时,他们又要安锅灶,劈柴火,洗菜,煮饭,每夜只睡两三个小时。   部队进入广西后,山区人家少,粮食供应有了困难,这就更加重了炊事班的工作。他们经常要翻过几座山,跑到部队前边去买谷子。谷子必须把皮碾掉才能吃,有一次,他们不知从哪里找了个小石磨,班长怕以后找不到石墨,就花钱向老乡买下来。于是炊事员又增加了这一百三四十斤重的笨家伙。后来,副班长又在路上拾到一个破筛子和一个破簸箕,也把它挑上了,从此炊事班不再叫戏班子,而被战士们称作“小磨坊”了。   不久,部队在贵州土城的东南山上阻击敌人,我们连坚守在前沿阵地上,炊事班被隔在后面,几次派人送饭都被敌人打回来,战士们已一天一夜没吃饭了,副班长急得围看锅灶直转圈,他和几个炊事员嘀咕了一阵,对我说:“司务长,让我和老王再送一次吧。”他把饭背在身上,就跟老王走了。我们站在山头看着他们,只见老王在前,副班长在后,飞快地从敌人封锁线上跑过去。我们正想拍手叫好,敌人的轻机枪响了,老王一个筋斗栽倒了,紧接着副班长也倒下了。都认为他俩牺牲了。谁知到了半夜,他俩又回来了。副班长开玩笑地说:“我们上阎王爷那儿去报到,可是小鬼不让我们进门!”原来他们是为了欺骗敌人故意倒下的。靠他们的机警,到底把饭送上了阵地,保证了战斗的胜利。   一出贵州,炊事班长就闹眼病,两只眼红通通的,肿得像个桃子,但他还是挑着七十多斤重的担子,拄着棍子跟着部队走。开始,他的眼睛只是淌眼泪,后来流起血水来,可他还是不闲着,总是找些活儿干。   进入雪山之前,上级通知我们轻装。我们把不必要的炊事用具都扔掉,只挑着可供全连吃一两天的粮食。另外,每人还带些生姜、辣椒和十几斤干柴。   梁子大山很高,部队整整爬了一天。山上空气稀薄,到处是白花花的积雪,树枝上也都是冰花。爬到山顶,有人实在走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可是一坐下就起不来了。炊事员便赶紧上去喂生姜,灌辣椒水,把他拉起来。这时,炊事员又都变成了卫生员。炊事班的口号是:“不让一个战士牺牲在山上!”但就在抢救战士的时候,有两个炊事员却倒下了,不论我们怎么喊,怎么喂姜汤,灌辣椒水,都无济于事。这是我第一次悲痛地看着炊事班的战友牺牲。   到了毛儿盖,部队休整了一个星期。在这里每人又准备了十天干粮,我们炊事班还多准备了一些青稞麦。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炊事班长又向我提议:“司务长,战士们走烂泥地,脚都泡坏了,不烧点热水烫烫脚怎么行呢?”我不是没想到这一点,而是觉得,草地行军炊事员比战士更辛苦,担米、做饭已经够受的了,怎能再加重负担呢?我没同意,可是一到宿营地,他们就把洗脚水浇好了。战士们都异口同声赞扬我们的炊事班。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突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捡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得快极了:一会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子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又。仅仅半天功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么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班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他昨天他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助他。我望着他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我们是邻居。他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我们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我还在家里,他常跑来找我:“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吗?蒋介石骑在我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由于他的宣传影响,我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在肩上,从不让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把活抢过去自己干。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到。”他对战士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都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掀起来,忽听后面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急忙走过去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堂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在我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只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被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选自《回顾长征》,略有改动。   长征故事感人的故事:任弼时三过草地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已注销]发布于:2021-04-27 14:02:22
任弼时三过草地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最长,三过草地,第一次过草地时,我的右脚便被反动军队布下的竹签阵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间急行军,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任老带着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迅速向阿坝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过反动军队布下的铁丝网,突然脚心一阵剧痛,落在地上再也迈不动步子。战友提来马灯一看,一根近0.1米长的竹签穿过了他的右脚脚掌,脚背上还露出长长一截。   受伤只是一瞬间,此后几个月任老被伤脚折腾苦了。队伍连续行军,根本没有机会停下来养伤。伤口化脓了,战友便将纱布裁成窄长的细条,蘸了水穿过伤洞,来回扯动,清除里面的脓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随了钻心的疼痛,但有什么办法,那是缺医少药环境中遏制进一步感染的惟一办法。 和平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谁还能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讲到这里,任老喃喃地说。   二过草地 鬼门关口拣回性命   第二次过草地更险,任老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1935年下半年,任老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教导团一连指导员。大军从阿坝向绥靖方向进发。来到黑水河时,便桥已被毁掉,南岸则被土匪占领。为保证主力部队过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干部战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时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对岸的只有8名。接下来就是一次令南岸敌军魂飞魄散的突袭,大部分敌军在睡梦中被击毙,8人很快便占领了桥头堡,大部队顺利地搭起了便桥。   任老却因此染上了重伤寒,红军缺医少药,食物的供应已经断绝,他的病一步步恶化,常常昏迷不醒,战友们便抬着他行军。20天后,部队走出草地,来到绥靖。此时任老长时间休克,战友们都误以为他已经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绥靖滩石崖下的山洞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苏醒过来,挣扎着爬向河边喝水,十几米的距离,任老竟爬了两三个小时。当地居民郝老汉发现后将他救回了家。 郝老汉对待他就像亲生儿子一样,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汉膝下只有一个女儿,便想收他为儿子。但任老却一心想要回到队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门口,希望看到队伍上的同志。两个月后,任老的病基本痊愈了,他挥泪告别了郝老汉老两口,找到了在该地区活动的金川,重回革命队伍。   经历这一次起死回生时,任老还不满18岁.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时,队伍又从绥靖出师北上。任老带着七八名比他还年轻的战士在草原上行军。一天夜里,一位小战士问任老,“科长,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实现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