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人歌是一首担任北九州警戒任务的东部地区的人们(防人)及家属诵咏的诗歌。
《万叶集》收入100余首。其诗歌虽然稚拙,却别有格调,多描写父子、夫妻别离,情感真实。一些诗歌中使用了东部方言,与东歌一起成为日本东部民众生活歌咏的代表。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在相似的战争、边患危机的背景下,《万叶集》中的防人歌和中国的边塞诗在诗歌内容和主题方面有诸多相同点,但根植于中日不同文化、文学土壤的两种文学样式,源于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民族性,在诗歌内容、情感表达、审美倾向等方面亦体现出诸多不同。即:中国诗歌以"诗言志"见长,而纤细、叙情、感性则是日本文学的主要特色。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前后经历数千年,大体上与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和古代诗歌相始终。而其中尤以唐代边塞诗的成果最为显著。南宋诗论家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成迁谪行旅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万叶集》是日本成立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近百首“防人歌”同为征成之作,在相似的战争、边患危机背景下,二者在诗歌主题、物象运用等方面都存在共通之处。
《万叶集》的第二十卷和第十四卷中收录的<防人歌>是防人士兵和其家人所吟咏的和歌。诗歌以戍边为背景,主要描写了防人士兵对其家族亲人的思念。《全唐诗》中收入的<边塞诗>是唐边塞诗人以当时的边境战争和守边为背景,围绕与边境战争、守边士兵等相关内容所创作的诗歌。
《万叶集》的第二十卷和第十四卷中收录的<防人歌>是防人士兵和其家人所吟咏的和歌。诗歌以戍边为背景,主要描写了防人士兵对其家族亲人的思念。《全唐诗》中收入的<边塞诗>是唐边塞诗人以当时的边境战争和守边为背景,围绕与边境战争、守边士兵等相关内容所创作的诗歌。在大致相同的背景下,两者在内容方面有很多的相似点。
关于《万叶集》的<防人歌>和《全唐诗》的<边塞诗>,除相同的背景以外,在许多的方面都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内容上,<防人歌>和<边塞诗>大体上可分为忠君爱国﹑思亲孝道、恋情相思等。两者的内容丰富,不同之处也很多。在98首的<防人歌>中,表达对家人思念的抒情歌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难以尽数的<边塞诗>中,歌咏忠诚爱国志向的诗歌则非常引人注目。日本<防人歌>中唯一的写景歌丰富了其内容,中国<边塞诗>中的岑参的写景诗歌描写了边塞地域的独特的地理风貌,至今为人们所喜爱。形式上,<防人歌>运用了较多的方言,相同类似词语的重复也是其中的一个特色,另外<防人歌>还具有集体歌谣的性格。<边塞诗>、特别是唐代边塞诗中,可以看到“征夫﹑征人”“阴山﹑玉门关”等相同的词语,这些词指的是防人或士兵﹑边境的要塞等,是边塞诗的标志和象征。类似<出塞>等相同题名的乐府边塞诗也是中国<边塞诗>的特点之一。
《万叶集》收入100余首。其诗歌虽然稚拙,却别有格调,多描写父子、夫妻别离,情感真实。一些诗歌中使用了东部方言,与东歌一起成为日本东部民众生活歌咏的代表。
关于《万叶集》的防人歌和《全唐诗》的边塞诗,除相同的背景以外,在许多的方面都存在相同点和不同点。内容上,防人歌和边塞诗大体上可分为忠君爱国﹑思亲孝道、恋情相思等。
《万叶集》中的防人歌和中国边塞诗,抒发的感情是有相似之处的,远离家乡,外出征战,数月数年的岁月就那样在远离家人的地方流逝,让人哀叹,也有对于报效国家的志向的抒发。
所谓“防人”者,“戍守边疆之军人”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戍边将士。“歌”者,非“歌曲”也,乃“和歌”之意。“和”即指大和民族, “和歌”指日本式诗歌,以区别于汉诗。综合起来,“防人歌”的意思就是“戍边将士之诗歌”,类似于中国的唐代边塞诗。
就创作主体而言,防人歌的创作主体有一部分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达官贵族,他们同时也是文学的享受者。特定的身份与社会背景是他们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所谓风雅世界中。另一部分则是驻守边境的普通士兵及其家人,他们虽然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却在用简单直接的语言抒发自己朴素的感情。但再来看中国古代的边塞诗,大多是官场的文人墨客所作,在情感的表述上,“志”吐露的不仅是个人感情,更反映了政治和社会因素。
中国的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而日本的“边塞诗”分为东歌和防人歌。东歌是描写生活在边远的关东平原地区的人民劳动、恋爱的诗歌。而防人歌则是更接近于中国的边塞诗,描写的是驻守北九州的士兵们军民生活的诗歌。
《万叶集》卷14和卷20中收录了98首防人歌,多为描写驻守边疆的防人们生活状态的歌,别有格调,也有很多描写父子、夫妻别离,情感真实。中国的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李萍萍(1762214)
防人歌创作背景孝德天皇在大化 2 年(646 年)颁布诏令,命防人驻守边界。并于大化 3 年具体明确,将防人布置在对马岛、岐岛、筑紫国等处。虽然当时的日本与唐帝国,等邻国关系相对稳定,但是对何时会发生战争却不得而知,所以对边境还是存在较强的警戒心。被征发到边境守卫的防人们虽然名义上是三年轮换制度,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无法回来的防人也不在少数。因此,防人在被征发时往往惶惑不安,告别故乡时的离别情,在途中的思乡之情,到达驻地后对亲人思念之情等被大量唱诵。1.2 边塞诗创作背景唐代疆域广阔,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为了保证境内各民族的团结安宁,维护国家的和平统一,保护国际通商之路畅通,盛唐时代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又由于不少帝王好大喜功,一些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唐王朝的拓边战争也不断发生。这样,以边关战事为中心的边关生活便成了盛唐诗人关注的重要内容。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万叶集》是日本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开创了日本后世和歌的道路,堪称日本诗歌的典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文化,特别是汉字的输入对日本诗歌以至文学的形式的重要影响。
担任北九州警戒任务的东部地区的人们(防人)及家属诵咏的诗歌。《万叶集》收入100余首。其诗歌虽然稚拙,却别有格调,多描写父子、夫妻别离,情感真实。一些诗歌中使用了东部方言,与东歌一起成为日本东部民众生活歌咏的代表。
"防人歌"是集中收录于《万叶集》第20卷的一组歌群,因其明显的抒情倾向,历来有学者将之归类为"相闻"(《万叶集》中以描写男女恋情为中心的一类和歌)性质的作品。而抒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则是边塞诗中一个重要主题。在相似的战争、边患危机背景下,二者不仅在诗歌主题的摄取方面存在诸多类似,作品中对"雁"、"风"等相同物象的阐释亦存在异曲同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