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相同。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方式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 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2、不同点:
1) 领导力量不同。
中国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实施条件不同。
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 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1)国际环境:
日本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还尚未开始。于与西方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有利的环境。
中国
近现代化进程从洋务运动开始,而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以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处于列强准备时时撕咬的肥肉,各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崛起和国内人民思想尚未清醒。
(2)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
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
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维新的力量几次变换,中途几次反复,最终耗尽了中国国力,没有像日本一样一次成功。洋务运动中途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缺乏实际效用。清末新政还未达到成效,清朝就被推翻了。
两者都是在面临国难时所采取的救国办法,都是像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 技术 等等
两者都引进了先进的西方技术,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促进思想的近代化,学习了西方大机器生产方式,创建近代企业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上都出现了先进思想主义者
但是两者本质不同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仍然是落后的制度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打下了根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道路
(3)领导力量:
日本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
洋务运动:地方大员和少数亲王
百日维新:未有实权的新晋举子和没有得到支持的皇帝
清末新政:绝大部分清朝既得利益者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治理能力的农民
一盘散沙,该学习制度的时候,只学习技术,中途还有捣乱的革命。暴力革命后,到了改变人民思想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实行政策和改革,一片混乱。
(4)政策措施
日本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
(一)起步阶段(1 840~1 895年) 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2、政治领域。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
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现代化道路十分曲折。有可能是日本地域小,人口相对较少,“船小好掉头”;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封建传统已经根深蒂固,思想改革较为艰难。但是不论如何,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