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班明治维新和中国近代化的区别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周崧杭发布于:2017-04-06 18:19:52
大家自由讨论一下。关于明治维新和我国近代化的优势区别等等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俊雄发布于:2017-04-06 18:23:57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方海燕发布于:2017-04-06 18:30:46
措施不同 (1)政治方面:中国洋务运动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日本则改革落后制度、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并颁布宪法,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军事、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官办企业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从发展。日本则进行大力改革,政府投资兴办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的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崔阳倩发布于:2017-04-06 18:32:13
从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都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而中国戊戌维新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丁骁俊发布于:2017-04-06 18:38:13
正对历史的认识往往反映民族觉醒的程度并反射到现实。在近代中国,对明治维新的认识清楚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觉醒的历程。一、可贵的历史洞察力——洪冯的反应若把“尊王攘夷”和“幕末改革”看作明治维新的前奏,则中国最早注意日本这一动向者,据小岛晋治氏等所编《中国人的日本观100年史》,应为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佳媛发布于:2017-04-06 18:39:55
背景 目的 内容 方式相同,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阻力 实施条件 性质 结果不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朱明子发布于:2017-04-06 18:42:25

1) 背景相同。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2) 目的相同。
两者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内容相同。
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方式相同。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5) 结果方面的部分相同,都是对本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都有利于本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2、不同点:
1) 领导力量不同。
中国的力量主要是洋务派,他们多为地方掌握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日本的领导力量是日益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推翻了幕府统治后,由天皇掌权,二者形成合力,进行大刀阔斧、全方位的改革。
2)具体措施不同。文教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日本则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并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4)实施条件不同。
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获得发展,资产阶级已经形成。
5) 性质不同。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改革;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6)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耐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不仅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而且更重视西方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成功,不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欣发布于:2017-04-06 18:44:42
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建主义体系,中国资本主义虽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仍微弱,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分散的小农业和城乡手工业。正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封建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我国自古国力强,周围诸国都比较落后,故“天朝大国”、“地大物博”、“无求于人”的思想影响深远,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的情绪十分强烈。所以,中国的封建势力特别顽固。这股顽固的封建势力,上有清政府的各级官僚,下有广大的地主、绅士、僧尼道士和满族旗民,并以慈禧太后为总头目、总代表。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最高统治权实际上一直由顽固派头子西太后所掌握,光绪即位后,始终是个傀儡而已,一切禀命而行,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分裂为帝党和后党后,后党的人占据了各军政要害部门,帝党根本不掌握实权,光绪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正是顽固派与洋务派这个阶层,成为变法维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变法过程中,上有慈禧太后玩弄权术,下有各级官僚破坏阻挠,以致光绪所颁发的一系列变法诏书,都成为一纸空文。戊戌变法的先驱者们,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本阶级的阶级力量为后盾,又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里面,不愿接触广大群众。他们害怕人民,害怕革命,深怕从此引起人民革命,把防止革命作为变法的推动力。正是由于戊戌变法缺乏社会基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旦顽固派卷土重来,发动政变,他们就势单力孤,而不得不束手就擒。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政局则不同于中国,封建制度危机日深,封建营垒急剧分化。生活状况不断下降的中下级武士,特别是下级武士当中有些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各种自由职业;有的下级武士冲破了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和“门第”束缚,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从而同商业高利贷阶层的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 19世纪初,江户二百个商家继承人中有48人出身武土。另有相当数量的下层武士,或通过包税、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和开垦新田等手段,成了新地主;或因为出身于富裕农民,在经济利益上与新地主、资产阶级有密切联系,从而同他们保持着深厚的关系。由于阶级关系的变动,武士阶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社会集团了,他们从不同社会利益出发,不满于掌权的上层封建集团的昏庸无能,要求实行改革。到19世纪初,武士中的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兰学”(因主要是从荷兰人及其著作中学习西方)的热潮,他们崇尚西方文化,承认其优越性,鼓吹维新。日本分裂的时期本就比较长,虽到16世纪末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但德川幕府下设置的二百多个藩,仍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中社会生产力较发达的西南诸蕃,曾于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先后进行多次藩政改革,改革的结果,不仅使藩国的实力加强,而且使藩下级武士在藩政中的发言权也得以扩大。到50年代末,以外交内政两大问题(将军继承问题和条约批准问题)为导火线,爆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大分裂,形成江户幕府和京都朝廷两大政治分野和两大政治中心。下级武士和西南诸藩以及一批宫廷贵族背离了幕府,而同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在16岁的明治天皇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倒幕派武士。而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本已摇摇欲坠,开始分崩离析;1867年12月发生“王政复古”的政变,德川幕府的势力更进一步削弱。二、中国的戊戌变法并不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来为自己创造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资产阶级先天不足,加之这些改良主义的先驱们大多是刚从地主阶级中转化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没有经过一个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过程,跳不出封建主义框框。这种经济上的软弱性和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必然导致政治上的动摇,使得他们缺乏彻底反封建的勇气,不敢也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反动政权,幻想在旧政权的基础上,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戊戌变法成了上层少数人的活动,并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又没军队,没有也不可能对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发动武力讨伐,因此在顽固派进攻面前束手无策。最后竟派谭嗣同去劝袁世凯,企图依靠袁的三千军队一举粉碎西太后的政变,保住光绪帝的地位和变法运动的成果,这不能不说明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铤而走险。当袁告密后,西太后提前发动政变,帝党和改良派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简直不堪一击。而日本倒幕派则不同,他们利用人民力量,通过国内战争,以武力推翻德川幕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为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创造了前提条件。1867年12月,“王政复古”政变后,在江户的德川幕府不甘心失败,自认为手中还有实力,决定来一次武力反夺权,1868年1月,日本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大规模内战打响,史称“戊辰战争”。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是,因为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幕府军队一败涂地,新政府军节节胜利。戊辰战争的这种结局是由人心向背所决定的。在戊辰战争中,新政府军之所以能够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以弱胜强,彻底打垮当时还拥有强大武力和财力的德川幕府,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渴望摆脱殖民压迫和推翻封建卖国幕府统治的广大人民的支持。戊辰战争,在日本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戊辰战争的胜利,就没有倒幕维新运动的成功,近代独立自主的日本的诞生也就无从谈起,德川的日本就会变成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翻版。三、中国戊戌变法时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明治维新时所处的国际环境险恶得多。中日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各自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任何变动都会触发帝国主义的神经。资产阶级改良派曾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来推行变法,但根本行不通。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冯俊雄发布于:2017-04-06 18:45:42
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 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与日本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这种制度已经发展到它自身极精制和极完备的地步,不改变它已经无法与时代共同发展,要改变它又必然触及那些深层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这就好比旧时单身娶亲、妻丧续弦或者只是纳妾,都比较好办,但若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问题就复杂了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婕发布于:2017-04-06 18:47:08

(1)国际环境:

日本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还尚未开始。于与西方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有利的环境。

中国

近现代化进程从洋务运动开始,而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以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处于列强准备时时撕咬的肥肉,各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崛起和国内人民思想尚未清醒。

(2)社会背景不同

日本
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

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维新的力量几次变换,中途几次反复,最终耗尽了中国国力,没有像日本一样一次成功。洋务运动中途遇上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缺乏实际效用。清末新政还未达到成效,清朝就被推翻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侯沛林发布于:2017-04-06 18:50:16

两者都是在面临国难时所采取的救国办法,都是像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 技术 等等

两者都引进了先进的西方技术,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促进思想的近代化,学习了西方大机器生产方式,创建近代企业促进了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上都出现了先进思想主义者

但是两者本质不同 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仍然是落后的制度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打下了根基,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蔡钰洁发布于:2017-04-06 18:54:34
!一个是因为皇权一直都不很重要没有什么重要的利益需要妥协,地方藩镇也在革新后不久被推翻统一到天皇的治理下,所以日本的革新是很成功的。 清朝的皇权利益过于庞大,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清朝到了顶峰,守旧势力太过强大使得革新派只能妥协,革新力度只是在表面推广而已,达不到革新的要求,中国是封建社会被推翻后才开始有效的革新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婕发布于:2017-04-06 18:56:56

(3)领导力量:

日本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

洋务运动:地方大员和少数亲王

百日维新:未有实权的新晋举子和没有得到支持的皇帝

清末新政:绝大部分清朝既得利益者的支持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治理能力的农民

一盘散沙,该学习制度的时候,只学习技术,中途还有捣乱的革命。暴力革命后,到了改变人民思想的时候,又不知道如何实行政策和改革,一片混乱。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余欣典发布于:2017-04-06 19:01:52
启示:1落后就要挨打. 2要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 影响:开始维新变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婕发布于:2017-04-06 19:03:33

(4)政策措施

日本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

(一)起步阶段(1 840~1 895年) 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2、政治领域。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

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妍清发布于:2017-04-06 19:04:53
日本明治维新奉行脱亚入欧,鼓励游学,全面学习欧美文化,大力发展工业化。中国的近代化只是从器物和制度层面学习西方,提倡中体西用,并没有完全学习到西方先进的技术与思想,依旧奉行专制统治,所以导致了中国近代化之路的艰辛曲折。但日本保留天皇制度,具有浓重的军国主义色彩,这也导致了后期对华的侵略行为。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余欣典发布于:2017-04-06 19:06:42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特别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俄国,这一事件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甲午战争中,日本也打败了中国,中国人痛恨日本,但为挽救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决心用改良方法进行图强自救。中国人感到要想学习西洋文化、制度,就得把学习的目标从西方转向日本 中国的戊戌变法就是参照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余欣典发布于:2017-04-06 19:06:58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季婕发布于:2017-04-06 19:07:47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现代化道路十分曲折。有可能是日本地域小,人口相对较少,“船小好掉头”;而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封建传统已经根深蒂固,思想改革较为艰难。但是不论如何,当今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中国加油!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沈婉露发布于:2017-04-06 19:11:02
措施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中国改革变法未取得成功,而明治维新大获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允清发布于:2017-04-06 19:13:38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都受到了他国打压,民族危机加剧,因此两国都开始向西方汲取新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主要进行一系列地改头换面。首先,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与外界沟通的媒介是大海,它并没有受到中国的封闭影响,他们可能拥有一个独立不同于中国的体系导致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更加快,来的容易。而中国有千年历史之久,在长时间的封建制度的洗礼下,说要改革换新,不能迅速接受,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还是皇权至上,而且中国近代化初,慈禧利益受到侵犯便多加阻扰。这是一个方面,导致日本明治维新的扩散程度快于中国近代化历程,可能也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优势所在。其次二者在背景相同,方式相同,目的相同的情况下,却有着不一样的措施;领导力量;阻力:中国兼受外列强内封建的压迫,日本的倒幕运动扫除了改革的障碍;实施条件:中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而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获得发展 和性质: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因个中缘由导致了二者结局的不同。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贾滢发布于:2017-04-06 19:31:45
明治维新主要是开放科技教育 中国近代化涉及了很多工业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陆璠发布于:2017-04-06 19:38:33
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与日本山水相依,在历史上也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不同,日本开放性的吸收外来文化历史。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内忧 : 慕府统治危机(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2)国内阶级矛盾   外患 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危机进一步加剧   2.根本原因: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的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然而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中国的清末宪政只是一场统治阶层的自救运动,其目标不是改变落后面貌,而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清政府发布的政令都流于书面,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戊戌变法虽然有涉及政体方面,但光绪皇帝没有实权,他颁布的诏书对各地官员没有约束力,得不到实行;维新派没有注意到发动群众,改革仅局限于部分知识分子阶层,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强大的基础力量,康梁等人提出的改革措施很少涉及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沈嘉懿发布于:2017-04-06 20:06:29
19世纪下半期,在中国和日本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尽管当时的中国和日本所处的环境相似,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却截然相反: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其快速地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度,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的积累。明治维新改革的成功,日本成为了亚洲唯一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及经验需从多个角度分析与研究,其中原因之一是中日两国在接受外来文化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刘诗玥发布于:2017-04-06 23:16:22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处于德川幕府时代,同样也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人民贫困穷苦却不断受到政府的压榨,最终在西方国家相继入侵下,日本民众拿起了武器,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对比中国,这时清政府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地主阶级纷纷兴起,开始了洋务运动。看似相像的背景,但日本这时的改革已然是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根本改革,中国的士大夫此时依旧心里想保住封建王朝,没有学习西方最根本的先进制度。历史的脚步迈过近十年,资本主义在世界迅速发展,而中国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变法分别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可是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便告以失败。戊戌变法这把双刃剑同样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他们便残忍地遏制、镇压了这次变法。最终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增长。而结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也是因为辛亥革命同盟会组织仍未成熟,没有真正的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中日两国面对同样深重的危机,为何会产生两种恰恰相反的反应?美国舰队敲开锁国二百余年的日本,日本并未将它作为国家的耻辱而怨恨他人,反而因此惊醒了将要没落的名族而庆幸,进行了出自内心的彻底的觉醒;而中国对于强大的对手,则悻悻然怒不可遏,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在不得不屈服时,也只勉强接受一些皮表,而骨子深处仍然固守着延续了几千年的皇权思想,顽固派以他们比较强大的势力,在世界列强的佑护下死死捍卫者着自己固有的利益,对比较软弱的新兴资产阶级予以残酷的打击,使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变革,虽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但最终夭折在历史的长河中。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夏晓泉发布于:2017-04-13 14:38:03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