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乔兆红,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4月初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短短一个多月,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政策加速落地,中国开启了自主扩大开放的新征程。
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是一以贯之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脚步铿锵,开放型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主席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
简而言之,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卓越成绩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美国班尼迪克大学教授威廉·卡罗尔说,在21世纪,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有利于提高人民福祉,有利于国家整体经济升级。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建立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下。中共十九大将这一定位写入党章,在本质上确定了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培育竞争新优势。在继续发挥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注重打造更具竞争性的综合成本优势,为开放型经济拓展新空间。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能够充分释放经济活力,倒逼对不合理资源配置的改革,进一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中国经由对外开放,推进改革,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焕发经济活力,可以再次形成加速增长的态势,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上的新探索,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有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也有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将进一步提升开放的高度和水平。
今年下半年,中国将在上海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
海外人士普遍认为,将中国需求与世界优质供给对接,主动扩大进口,是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方式,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将为海外特色优势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扩大开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中国可以用自己的发展经验去引领经济全球化机制的改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十八大后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注意把国内发展的一些重要理念,与对外开放的一些理念协调起来,形成了中国国内发展理念和对外开放一些理念的高度一致性,比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改善经济全球化。
当前,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则为全球经济治理加入了中国元素。“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的平衡。新的开放形势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不仅是追求以往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还要构建自主跨国生产经营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体现更多人文关怀,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