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小组 关于上海建设科技中心城市 请在此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珂欣发布于:2017-04-13 19:34:07

第五小组关于上海建设科技中心城市

 组长:王珂欣 组员:戚文涵 杨晨 姚爱鑫 蒋佳琪 李尚诺 石大家 何杰曼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服务和围绕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视野,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定位于前沿窗口和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枢纽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上海全面而独特的贡献。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突破口。

  其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应依托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着力发挥人才优势。

  再次,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牢牢把握这场千载难逢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瞄准全球影响力标杆,努力在某些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的转变。

  最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未来发展设定了新坐标系,对“四个中心”建设进行新定义、提出新需求。科技创新中心不只是“四个中心”的组成部分,而应是“4+1”或“4×1”关系。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依托“四个中心”集聚和辐射创新资源,为实施国家战略服务,也要叠加、渗透和融合到“四个中心”的功能之中,为上海的经济转型注入强大动能。

点赞 (0) 回复
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王珂欣发布于:2017-04-13 19:40:04

 科创中心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对其它区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科创中心具有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丰富、创新产业发达和创新环境优越等特征。与此同时上海继续开放,欢迎更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进入上海。截至2014年6月,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375家,占全国约1/4,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达全国1/3左右,上述两比例在全国最高。上海应建全球研发总部,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在上海投资研发。这样以来也就会有更多人才来到上海,由此上海人的人口应该也会相应增加。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45:13

1562107  杨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形成的习惯用语。意义较模糊,总的来说代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创造活动,或指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概念我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科创路”,一般见于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技企业较为集中的道路,以表明道路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19:48:00

1562106 戚文涵

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不抓住机遇,不改革创新,我们就不能前进。上海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石大家发布于:2017-04-13 19:49:12

石大家1562112

      自贸区带给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首先是开放度的提升。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曾撰文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有几层内涵:第一就是具有影响世界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大本营和推动全球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创新技术研发、创新要素配置、创新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0:00

1562107  杨晨

一个真正的大国,必然也是科技强国。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服务和围绕国家战略,着眼于全球视野,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定位于前沿窗口和国际化平台,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枢纽竞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为根本改变我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作出上海全面而独特的贡献。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更是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突破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爱鑫发布于:2017-04-13 19:50:18

1562108   姚爱鑫   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19:50:45

1562106 戚文涵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石大家发布于:2017-04-13 19:51:00

石大家1562112

      因此,需要在上海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创新大平台。伴随着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推进、负面清单的缩短,跨国公司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上海自贸区考察时,了解到有跨国公司已决定把亚太资金池移到自贸区。总理说,利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把研发、投资、销售等总部落在这里,这是自贸区应该实现的目标,也是自贸区题中应有之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1:05

1562107  杨晨

上海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厘清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的不同作用,形成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互动融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际大平台和“热带雨林”系统。要深化改革,打通科技创新链上存在的体制机制关卡,让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19:51:19

1562106 戚文涵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度高,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的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2:05

1562107  杨晨

2015年5月,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共22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重点建设若干共性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就是其中一项举措。如今,上海微技术工研院等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正快速发展,在多个产业领域研发、转化共性关键技术。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也是“22条”制度创新的一大亮点,已催生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等一批案例,让科研人员获得了“真金白银”。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爱鑫发布于:2017-04-13 19:52:36

1562108   姚爱鑫   上海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围绕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石大家发布于:2017-04-13 19:53:00

石大家1562112

       自贸区带给科创中心建设的另外一个利好,则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的空间。从挂牌至今,包括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负面清单、海关监管制度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等,上海自贸区都为企业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机会,这样的改革红利正在向更大范围辐射。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3:05

1562107  杨晨

上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要求,始终咬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奋斗目标,牢牢把握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核心任务,着力抓好体制机制创新关键举措,注重集聚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建设世界级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科创中心的旗帜和标杆,必须只争朝夕、集中精力,迅速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要夯实科技基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布局实施一批填补国家空白、解决国家“卡脖子”瓶颈的重大项目。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3:43

1562107  杨晨

要突破影响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瓶颈,建立健全符合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大胆革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彻底改变一切束缚创新创造手脚的管理方式,深入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19:53:49

1562106 戚文涵

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现中央要求,把握好“五个坚持”。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 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19:54:56

1562106 戚文涵

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根据上海未来发展需求,在高校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学科,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基础教育培养的模式,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学普及,办好一批有影响的科普类场馆、网站、期刊和广播电视科技类节目,实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杨晨发布于:2017-04-13 19:55:21

1562107  杨晨

就激励全社会创新主体而言,上海应在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吸引天使投资等各类风险资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在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设计上要争取国家支持上海先行先试。同时,要加快体制内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激励机制改革创新,在职务发明人权益保障、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估、扩大股权激励试点及健全国资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尽快形成一整套符合创新内在规律、与市场化接轨的有效办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爱鑫发布于:2017-04-13 19:56:47

1562108   姚爱鑫   建设科创城市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要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姚爱鑫发布于:2017-04-13 19:59:00

1562108  姚爱鑫   上海要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蒋佳琪发布于:2017-04-13 20:00:00

蒋佳琪 1562109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党的十六大已经明确了科技工作的长远目标和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肩负重任、团结奋斗、与时俱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对外贸易结构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20:00:41

1562106 戚文涵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努力,必须统筹谋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的问题。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争取成为首批国家系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城市,进一步完善试点方案和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方案。要充分依靠区县和重要科技创新集聚区大胆探索,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联动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蒋佳琪发布于:2017-04-13 20:01:58

蒋佳琪 1562109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蒋佳琪发布于:2017-04-13 20:08:28

蒋佳琪 1562109

人才是现代科技创新时代最为关键的因素,有了创新人才才会有创新力量。科技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小抓起,让青少年在成长中,逐渐养成创新的意识。科技教育要从青年一代抓起,可以采用多样 他的形式。科技教育不是知识的填充,而是鼓励关注社会,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在在生活中激活创新意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20:11:24

1562106 戚文涵

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吸引支持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其升级成为参与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的大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本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本市政府科研项目,与本市单位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在沪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在基础研究和重大全球性科技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国际大科学计划和有关援外计划,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环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20:14:37

1562106 戚文涵

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构建职务发明法定收益分配制度,允许国有企业与发明人事先约定科技成果分配方式和数额;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转化收益用于人员激励的部分不计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20:18:16

1562106 戚文涵

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职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在履行所聘岗位职责前提下,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科研人员可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创业孵化期3至5年内返回原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保留原聘专业技术职务。鼓励高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依据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等有关政策和以现金出资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并持有企业股权。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戚文涵发布于:2017-04-13 20:20:49

1562106 戚文涵

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建设创新型大学,在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方面开展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制度创新。根据上海未来发展需求,在高校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学科,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基础教育培养的模式,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学普及,办好一批有影响的科普类场馆、网站、期刊和广播电视科技类节目,实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2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尚诺发布于:2017-04-13 20:48:26

1562111,李尚诺,同意科创从小抓起。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性工程。旨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李尚诺发布于:2017-04-13 20:51:26

1562111,李尚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学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加强青少年的科学创新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