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组关于生态文明以及给出的问题“如何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讨论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嘉彤发布于:2017-03-23 19:37:54
组长:1562116陈嘉彤 组员:1562101刘佳明 1562113汪闲庭 1562114吴淑云 1562116徐迪雅 1562119师杭歆 专题文档: 一:历史背景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不可以做落后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例如儒家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提出道法自然。 二:现实发展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已正式确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展现出更加美丽的图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国际背景、形成历程、确立依据及现实运动的客观分析,有利于在理论上避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叙事,在实践中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 三:存在问题 1.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有些区域已带有毁灭性,环境形势严峻。 2.均占有量小,人均资源相当贫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多种重要资源短缺,加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具有较高的需求,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 3.我国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上存在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意义非常重大.修复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及标准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
点赞 (0) 回复
3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嘉彤发布于:2017-03-23 20:24:10
1562116: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只是自然的改造者而非创造者,因此只有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物质能量良性循环和流动,进而让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强国梦的道路上必然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必须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坚决杜绝一切超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方式形态。科学发展观是党的行动指南,要求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前者是内化于后者的科学发展观,后者是涵盖前者的科学发展观。三是实现“美丽中国”未来发展的社会实践观。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旨在向世人展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独特魅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嘉彤发布于:2017-03-23 20:24:53
1562116:其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生态产业和资源利用等方式践行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所以,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为和实践尝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价值   1.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污染治理的现实需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陈嘉彤发布于:2017-03-23 20:25:40
1562116陈嘉彤: 2.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3.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28:32
1562113汪闲庭 今年两会就说,一带一路版权虽然属于中国,但收益共享。因此,我们也要借助外国力量。
用户头像
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 2017-03-23 20:29:42

😂发错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33:51
1562113汪闲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34:51
1562113 汪闲庭 打造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community of shared life)是一种互相依存的结合,也是整体和个体辩证关系的浓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打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应该把地球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尽我们最大的努力(do our upmost)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conserve the ecosystem)。人类和所有其他生物都在命运共同体中紧密关联,任何以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换得的短期发展(short-sighted development at the cost of the environment)最终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37:35
1562113汪闲庭。可以写入宪法。今年两会代表 吕忠梅就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提出的国家治理整体战略,也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战略风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应在宪法中加以体现。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40:20
1562113汪闲庭 可以建造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标准,严格65%节能标准。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3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1:57
1562119师杭歆20世纪60、环境与经济,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当今世界,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41:59
1562113汪闲庭 追求法治红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法治形势严峻。我国生态环境立法数量已是世界第一,国家级环保法律法规多达120余部,国家环境标准近1500项,但只有三分之一的法律、法规能得到落实。相关法律处罚力度不足,一些污染造成亿元生态价值损失,处罚上限却不足百万元,而国外环境污染最高罚金能达到数十亿美元。另外,相关法律对环境污染责任人的个人追责效果不强,对政府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追责力度薄弱。总体上,我国生态法律惩戒力度严重不足,导致法律大棒更像是根“棉花棒”,无法起到警示作用。 生态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执法监察人员不足,很多县区在编环境执法人员少于20人,人均负责面积超过十平方公里。执法建设投入不足,不少县区年均投入不足10万元,执法车辆、仪器数量少,更新慢,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低。我国目前生态执法投入约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二十分之一,技术手段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行政权力屡屡僭越生态立法、司法和执法权力。部门利益掣肘导致重要法律难以出台,争权推责,一些条款模糊不清,难以有效执行。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常常直接干预环保执法,庇护高污染高税收企业。这一方面导致生态司法渠道不畅,如我国环境污染事件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不足1%,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40%。另一方面,降低了法律在企业和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公众遇到环境纠纷时易形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社会心理,导致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2:21
1562119师杭歆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为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从经济、社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政治、循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文化、7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深化和拓展、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3:11
1562119师杭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43:30
1562113汪闲庭 应重视生态旅游。 面对经济下行,各产业去产能、去库存等压力的情况下,旅游业应该说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并且这样的情况不是短暂的,不是一时的,旅游需求推动着旅游业成为一个对国民经济贡献越来越大的产业。但是从生态文明角度来说,大家不要忘了旅游的两个功能。一个功能,对于解决统筹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中,旅游业大有可为。去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国内旅游人数超过40亿人次,出入境总人数也超过2.5亿人次。应该说这样的旅游规模对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绝对的支柱产业,甚至有的地方把它称之为“生命产业”。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旅游业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生态修复功能。大家知道凡是做旅游,必须依赖生态,而且某种程度上旅游对于一些已经遭到破坏或者说出现问题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好的修复手段。因此,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甚至说环境遭到破坏比较严重的地方,发展生态旅游很重要。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3:39
1562119师杭歆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文明在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中居前提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生态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前提基础意义。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4:13
1562119师杭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汪闲庭发布于:2017-03-23 20:44:36
1562113汪闲庭 关键制度建设   意见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16字思路,提出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10个方面的重大制度,其中包含不少亮点。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   【红线管控制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即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健全政绩考核】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实行差别化考核,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完善责任追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4:58
1562119师杭歆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如此循环往复,引导社会前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5:23
1562119师杭歆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4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5:46
1562119师杭歆但是,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6:07
1562119师杭歆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更是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1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6:38
1562119师杭歆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早在2003年,胡锦涛就要求全党同志都必须认识到,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更是明确地强调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5年,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为此,他要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2006年,在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 由此可见,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2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7:10
1562119师杭歆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样具有一致性。在我国,实现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标准,实现人民参与管理的意愿,在政策立法等方面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规范性的、可靠地保障,在政府与人民管理的双向互动中,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3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7:33
1562119师杭歆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之中。在理论层面上开辟并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生态学的新境界,是“继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之后,第三个重要战略思想。[3]”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直到刚刚落下帷幕的十八大,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产生着结构性的变化,从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理论发展,体现了理论“三四五”的一个内容上的扩充,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高度,这是党对发展现状的深刻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更为核心的把握,这种理论上的提升体现了党中央提出发展对策的能力,在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实现了各项发展理论的高度聚合和统一。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4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7:58
1562119师杭歆  从在实践意义层面上,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全面而可持续的推动作用,在经济建设方面,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互相改造的一个过程,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生产社会产品,自然在改造人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的演进,在实现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满足人类当前需要的同时又能以最节约的方式对待自然资源,为后代提供一个绿色的发展空间,实现代际公平的延续,发展绿色经济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政治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建设就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未来的方向和标准,如何完善制度和法规,真正实现人民参与政治共同管理国家时可以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未来,是一个风向标的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社会上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人们都时刻关注生态文明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方面,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和社会主义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从哲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领域多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不教条照搬西方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真正站在本国发展的具体立场上,综合本国发展的绿色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面对经济危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透支利用、自然灾害陡增的一个生态遭到剧烈破坏的今天,能够将建设生态文明摆在首要位置,既表现了中国有决心有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发展,又表现出社会主义真正渴求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所做的努力。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5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8:18
1562119师杭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6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48:38
1562119师杭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在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生态发展与民生发展相协调一致。“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5] ”因此,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提高生产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真正以生产人民需要的物质资料,减少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大力扶持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7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50:30
1562119师杭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显示旺盛的生命力,深层生态学主张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都有助于我们摆脱生态危机。创新生态哲学、政治文明和生产方式,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之道。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8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51:49
1562119师杭歆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关键是实现生产方式转变。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与传统工业文明的线性非循环经济相区别,它的组织原则和技术原则是非线性和循环的,是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59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52:17
1562119师杭歆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中心、以“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与生物生长的规律为依据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服务业”的新型国民经济结构。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60F 用户头像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师杭歆发布于:2017-03-23 20:52:35
1562119师杭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绿色、环保、低碳、减排正成为新的国际话语权竞争的焦点。美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化危为机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手段;欧盟和日本在新一轮低碳经济竞争中谋求抢占制高点。我国加速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要求,能够彰显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载更多
点击图片
取消
回复
1 2
GO
发布回复
点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