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国运处于关键的飞跃时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即将取代美国,成为第一,日益上升的经济实力,激发了中国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成立亚洲投资银行,有甩开美元,建立类似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人民币(6.8894, -0.0005, -0.01%)国际地位的战略意图。而新兴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则是设立亚投行的初衷。
不过,在一片高歌声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刺耳之声。据媒体报道,近日,有越南企业家称,宁愿用欧美国家20年前的装备,也不想用中国新生产的装备。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否将遭遇到类似越南式的挑战。
“一路”的核心是东南亚,“一带”的核心是中亚。产业输出,才是最大的希望所在。近年来,中国在南海领域与一些国家产生争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本身不发达,无法与东盟国家形成产业落差,也就无法产生互补性。当国家间关系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众多纠纷就此产生。目前中国与东盟之间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中国提倡多年的北部湾战略之所以一直难以实现,根源也在于此。虽然日本与东南亚诸国之间存在历史问题,但由于产业互补,双方走得很近。
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契合各国共同发展的普遍愿望,而且开创了国际合作新模式,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有序推进,不仅合作成果丰硕,而且赢得了沿线国家的广泛好评,必将成为多元发展、包容发展、开放发展的典范并载入史册。
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必将面临更多的困难、问题与挑战,需要创新发展理念,科学总结成功做法,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首先,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均衡对内对外关系,完善国际治理模式,全面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有效途径。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增长动力,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缩小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针对性与吸引力,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从法律制度体系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众多国家,各国的法律体系、监管方式不同,容易产生法律纠纷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尤其是有些国家立法制度不完备,法律条款不明,公正执法难度大,甚至基于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考虑,对跨国投资和海外企业实行法律管制。如果我们墨守成规、急于求成,不重视不了解所在国的基本情况,缺乏法律人才应对,片面强调按国际惯例办事,就会不经意地触犯或违反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利于深化“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从地缘政治关系看。“一带一路”横贯东西、连接欧亚大陆,涵盖中东、中亚、南亚等热点地区,深受地缘政治、宗教文化和域外力量角逐等不利因素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类型多样、民族多元、发展悬殊,加上历史恩怨关系,各种政治宗教势力错综复杂,区域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增加了建设“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难度,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争取下好“先手棋”,起到更良好的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