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廖寒冰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第四集:凝心铸魂。观看完视频,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视频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自信”的根本是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无论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还是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在习*总书记文化铸魂的脉络中,实现文化强国的路径越来越清晰。
2016年12月12日,习*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动情地说,“你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都是好样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五年来,习*总书记的足迹几乎遍布革命老区。他不断强调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并将革命纪念日上升到国家层面,不忘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中的苦难卓绝和牺牲奋斗。
我校的校训为“涵养穷索,致知力行”,可见我校对朱子文化的重视及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朱熹特别强调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致知”,又要“力行”的知行合一的道德践行法。在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这是朱熹在教育学生时反复强调的一点。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朱熹曾写到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读死书。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应该好好反省。
现在我国很多学校只是教育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去考试,而对于很多书本外的知识却不向学生灌输,现今的教育只是培养一个个读书机器。相较于西方,西方人在教育方法上和朱熹是一致的,我们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不是理论型呆子。所以我们要多行动,多实践。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这样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篇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应该要树立对五千年文明的自豪感。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做到凝心铸魂。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