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从小就接受这样的教育: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爱惜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小时候,家里收割麦子后,我们会去捡拾麦穗;黄豆装袋后,长辈会让我们在打谷场上抠起嵌在土里的豆子。吃饭时,如果有饭粒掉在桌子上,祖父母会让我们捡起来吃掉。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们知道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并将节约养成了习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剩菜剩饭不能再吃了,请客饭菜点少了显得太小气……于是浪费粮食的情况时有发生,剩饭习以为常,倒掉也不觉可惜,觉得浪费粮食不是什么大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细水长流,遇灾不愁。”“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千百年来,古之贤达谆谆教诲一次又一次告诫我们爱惜粮食,珍惜大自然每一分馈赠,感恩每一粒粮食背后的来之不易和辛勤劳作。历史上,不少灾荒之年饿殍遍地。在吃饭问题上,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俭以养德、惜粮节粮”的粮食文化品格,唤起全民爱粮节粮的浓厚意识,做到“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把节约粮食资源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所以今天要强调节约粮食,因为它是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珍惜粮食,拒绝浪费,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点滴开始。
点赞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