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三的时候阅读了一本西南联大的纪实书———《精神的雕像》,还看了电影《无问西东》,我认为那是一个令人自豪的时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漏雨,教授在自己浑身淋湿的情况下,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在敌军飞机的轰炸下,老师和学生躲在*的地穴中上课………这无不令我动容而泪流满面。
实话说,我还未去细致的认真的去了解我们学校的历史,仅从百度上的简短的简介,辅导员的解说,以及开学初从独秀大讲坛中,黄伟林教授讲述的“影像里的桂林文化城”中了解到大致的内容,我也有动容,有感叹,但我还没到泪流满面的地步,可能是那时对于我们学校的那种感情还不是很深的缘故。
但是在这次特殊的20天的【共上一堂形策课】中,我从贺祖斌校长的讲话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了我们学校在那艰难岁月中依旧坚持办学的理念,即使困难重重,先辈们仍以乐观的心态和顽强的信念,把师大建设好。师生和老百姓们团结一心,和祖国共渡难关。
其中,我对桂林师院抗战西迁岁月不停教学的故事深受触动,原来,我们学校也有一段气壮山河的西迁历史。在得知自己的家乡师资匮乏的时候,曾作忠教授毅然辞退西南联大教授的职务,回到桂林重建广西师专。在学校西迁的时候,曾作忠教授也把自己个人安危放在身后,甘愿垫后抢运图书设备,自己也放弃坐船,坐车的机会,与学生一道徒步,翻山越岭。曾作忠教授牺牲小我,只为大家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即使条件非常艰苦,却能坚持不停教不停学。每到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老师支起一个小黑板,自编教材就能上课。没有教室,没有宿舍,学校就借当地的城隍庙来使用。没有自习室,就集中在吃饭的地方自习。如此艰苦的条件,老师们从没停止过治学研究,同学们也没停止过求学的脚步。在那么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先辈都从未退缩,但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优渥,那这次的疫情在求学面前又算什么困难呢?
贺校长在课堂小结中说:在求学的征程中,师大人“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初心不会改,师大人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会丢。我们应当继承先辈的精神,将爱校荣校的情怀融入学习、生活中去,珍惜韶华,不辱使命,将美好的青春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