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酷暑又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家家户户纷纷打开电扇空调来驱除夏日的燥热。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原本的纳凉工具扇子渐渐销声匿迹,更不用提那些古法编织的手工扇了。结合专业特色传承非遗文化,我们便将探寻麦秆扇作为此次社会实践的项目。清王延鼎《杖扇新录》:麦扇:以麦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规形,如盆大,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一小圆,绣山水、人物,极细,麦色金黄而润,轻灵便捷,两浙人多用以燕居。这里所说的麦扇就是麦秆扇,麦秆扇在虞南章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东晋始姑娘出嫁以后第一年的端午节娘家会担着礼物去看望女儿,礼物中必须有麦秆扇,少则二三十把,多则一百来把,分送以表尊敬友好的情谊。在了解麦秆扇的渊源历史后,便对这小小的麦秆扇更来了兴致。
到达目的地章镇后稍作调整休息,我们就迫不及待的找到当地的村民请教。首先将大麦秆用热水浸泡软化,再准备好棕榈丝和针线,这就开始了。取七根粗细差不多的麦秆,用细线绕紧固定一端并稍留一段。将右边第一根麦秆盖过邻边压入三四根的底下,左侧也是同样的操作但是切记在开始前要把留的细线在最边上的麦秆绕一圈,编完一次用力拉紧,在不断编织后形成卷曲的编带以便最后固定成圆盘。
看着七根麦秆在师傅手中被熟练的翻弄,我们却是眼花缭乱,虽然是艺术生但手工活到底也没怎么接触,十分简单明了的操作等上手才发现并不简单,在村民的耐心指导下,我还是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但这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起先的七根麦秆越编越短,这就需要“添麦杆”了。光是“编”就让我头疼好一会儿,更别说“添”了。取一根麦秆插入要接的短麦秆位置,代替它原来编的流程,编织几回等长麦秆固定后,将它轻轻拉扯,藏进编带,熟练的手艺人再添完麦秆后交接的地方非常隐匿不细看完全察觉不了。当然这是成功的操作,而轮到我添麦秆,还没注意交接处就已经被长长短短的麦秆弄得眼花缭乱,好不容易清楚了方向顺序数量,正面看着还行反面可就千疮百孔。中途负责教学的师傅实在看不下去还又亲自手把手的教,老师傅用掺杂着方言的普通话,指出一个又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在陪我们编麦秆的师傅一边编一边念叨:明明是几十年前编的东西没想到自己还能记这么清楚。昏热的下午,伴着湿漉漉的麦秆和虞南音,沾了满手麦香的同学一个个低着头认真的翻弄手中的麦秆,在漫长的编织中仿佛渐渐体会到这枚不起眼的麦秆扇所传承的历史和回忆。